来源:中国老师 作者: 刘立等 已有0人评论 2017/7/19 10:10:20 加入收藏
施克灿:我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解不应过于狭隘化。核心素养引发我们对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和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反思。这说明,教育始终不能脱离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传统教育是一个大教育观,绑定了家庭教育、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所谓“君子不器”,中国传统教育从未追求一种专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融合不同环境的教育,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彰显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如果单纯地聚焦于知识传授或技能提升的某一方面,必然显得过于狭隘。中国传统是将传道视为教育的核心,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所以,从个人的核心素养来说,我们有必要抛开对教育现实价值的过分追求。正如最近一直在倡导的阅读经典。读经典本身的目的,在于汲取中华文化中的营养,涤荡情感品质,而非功利性的。因此,无论是构建核心素养框架,还是完善其他目标体系,都应回归教育本质,从成人之道的角度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刘可钦: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通过文化注入的方式,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例如,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中国的榫卯结构和与乐高玩具中插、销的关系,或是开展老北京风俗人情、老字号的研究等。在讲授《长征》(七律)的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进行长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通过这些明线与暗线的交互式影响,潜移默化地将文化教育渗透到学习的各个方面,渗透进学生的骨髓,让他们在朝夕之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浸润式熏陶也是我们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做法。
例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少先队的入队仪式、组织班队会、小队会等,在仪式感中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对于学校建筑风格的设计,我们也是几易其稿,最终采用中国土楼的样态,主要是基于炎黄子孙鲜明的印记——对家的归属和眷恋。
学校是人与人交往的场所,也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C”形土楼的建筑风格,彰显着我们今天进入现代文明社会进程的一种情怀,以此来熏陶学生对家的认识和作为家庭一员的身份感,培养学生的大家风度。
学校空间的命名,从“翰林讲堂”到“成学会堂”,从“中国院”到“礼乐厅”,名称考量的背后,蕴含我们对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尊重,将中关村三小打造成一所既包含历史积淀和文化特征,又彰显现代文明进程的学校。
以扎实理论和渊博学识稳固教育初心
顾明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离不开社会问题的存在。因此,对待教育应该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理解。从开始倡导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实现完全免费,只花费了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文盲率是80%,如今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这些成绩理应让我们自豪。但在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升级,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教育质量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实际进行理性分析,结合社会发展制定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焦躁心态,引导教育回归到平稳、渐进的发展轨道上,倾注社会力量的参与,逐步改善我们的教育事业。
施克灿:作为物质生活富足的一代,学生从小就能够接受正规、完整的学校教育,着实是幸运的。但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又成为当今学生的一种不幸。尤其是在物质富裕并没有伴随精神或精神境界同步提升的社会现象中,对学生锤炼自身的精神意识,提出更高也是更加迫切的要求。
中国近代出现的众多教育家,具有相似的青年经历。他们保留了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因留学受到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从而能顺利地改造中国的教育事业。这种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呼唤教育工作者能够成为学贯中西的教育学者,使自身统一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结晶,不断迈出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
刘可钦:今天的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教育更是如此,小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性更大。学生间的非理性比较,诱发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加之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急剧提升,大幅度提升了教师的教学阻力,也引发了教师的焦虑和不安。
教师既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青年的任务,同时在面对学生个体时又要兼顾多方面的要素和更为复杂的现实情况,这是当前学校面临的新的最大挑战。因此,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使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具说理性、现实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达到深入浅出的期望状态,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
正如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广泛和深厚的,教育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只有树立教育自信,葆有教育自信,坚定教育自信,才能更好地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砥砺前行。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