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 翟小宁 已有0人评论 2017/4/16 9:54:58 加入收藏
但是互联网+教育无法替代或者完全替代教师以及学校的作用。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某些环节上具有优势,比如它可以对标准化流程进行优化。但是我们的教育是要向学生推送生命的气息。互联网是个作为技术手段,也同样应该向学生推送生命的气息。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还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在这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永远不可或缺。技术进入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塑造一个统一、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优势,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三、未来学校,基于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共同体
对于未来的学校,我们可以从教学环境与课堂、课程体系与评价、教师与生活、组织与管理几个方面来考量。
我在学校里特别喜欢跟年轻老师交流,因为我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很多。我曾经问过他们: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未来学习的特点。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回答。一位老师说,可能是基于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共同体。我觉得他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未来学校可能变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老师与学生利用线上平台和线下交流来相互学习。学校一定会存在,但形态肯定会变化,现在有些方面已经发生变化了。
1.教学环境与课堂
在未来,不只有学校教育,还会有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等等,人人都是学习者。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学环境会出现空间整合。信息技术将对教育环境的整合发挥更大作用。基于虚拟现实的全新课堂环境、在线视频辅助教学、基于体感交互的学习形式都会出现。
从课堂来说,未来的课堂是跨学科整合的,学生更多是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反转课堂就是很好的例子。反转课堂的形式是表象,其实质在于深度自学。在课堂之外,学生把能够自学到的东西自行消化吸收,而真正的课堂学习时间则留给需要深度研讨、深度研究、深度探索的内容。
未来教育要要思考哪些是学生自学可以得到的,就想办法让学自学,哪些是需要大家在智慧的共享和碰撞中深度探索的,就带到课堂和学习空间来。
2.课程体系与评价
我们的课堂体系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框架,将会更加鲜明。教师假如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会落伍;学校假如不以学习者为中心,学校会落伍。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评价将在学校产生巨大影响。尽管大数据时代为教育教学提供很多便利和机遇,但是不要忘记大数据是双刃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它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数据,给教师提供学生发展的参考数据,给学校的发展提供的参考数据。
但是不要利用大数据评价和预测学生的能力,把学生进一步地捆死,这是很可怕的。学生应该是自由的,他的学习空间应该是自由的,他的心态也应该是自由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更多地注重发展性的评价、鼓励性的评价,给学生留有自由的空间。
3.教师与生活
教师的角色会有巨大转变,这些曾经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有可能会在未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知识经济是天然的范围经济,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交易的范围,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放大了个人的能力。
因而,一大批网红教师、独立教师将会出现。他们通过互联网式的产品或应用,影响到千家万户,这是此前的时代难以想象的。我们对教师的管理理念也应该发生变化。未来优秀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变成了弱连接的弱关系,控制性的管理将来不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4.组织与管理
在组织与管理方面,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有句话我比较欣赏:组织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而不是控制。对于未来的学校,这句话同样适用。校园将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摆脱固定的课程结构,打破现有的学制,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富有个性的精准教育。
面对这样一个战略版图,应该实施的是人才驱动战略。这也意味着,未来学校的核心应该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应该是激发善意的管理。
四、关注心灵,才是真教育
总体来说,我认为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面对互联网时代中的教育,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看待。云教育、人工智能、互联网,将会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颠覆式的,其影响力甚至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是一个方面。
从另一个方面讲,教育的本质是亘古不变的。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教育都应该是关注生命,关注心灵,关注精神。
所以,教育要注重道德和智慧,教育要向人推送生命的气息,教育要提升人心灵的境界。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知识已经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也许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为生存而做的很多工作,将会慢慢地被智能化的科技所取代,但是,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升华,这些依旧是教育关注的重点。我觉得这才是真教育。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