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曹培杰: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学校?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曹培杰 已有0人评论  2017/3/19 7:51:53  加入收藏

  二、“互联网+教育”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

  当“互联网+”遇到教育时,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说到底,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从根本上讲,教育的信息化是整个社会向信息化转变的一个缩影,“互联网+教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推进过程中,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创新,而非只见“物”不见“人”,把学校变成新技术的试验场。大量的实践证明,技术的先进与否既不能衡量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更不能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高低。

  笔者曾经在美国考察过一所名叫HTH(High Tech High)的公立特许学校,走遍整个校园也没有发现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高端技术设备,但他们介绍教学时却着实让我们刮目相看。HTH学校倡导新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了解和知晓层次,要能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教师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把学科知识整合后开发出245个主题项目,并建立了配套的课程网站,学生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开展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同时,他们认为,如果学生想要变成工程师,或者是科学家的话,他们就必须知道工程师和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

  尽管学校教育里会有很多数学、科学的概念,但如果没有看到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那这个概念就是抽象的,也是无法与真实世界建立连接的。因此,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四到五周的实习期,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与工程师、科学家一起在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利用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用到平板电脑,也可能会用到3D打印机,但所有的技术都没有对教育活动带来“胁迫”,每个学生都是自然而然地利用技术去学习。在HTH学校,技术既是无处不在的,又是令人难以察觉的,当技术彻底隐身于教育的背后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才会实现深层次的融合。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这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所在。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研究协会曾经对12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只有49%的数学课堂和62%的科学课堂应用了信息技术,但这些教育系统几乎100%都具备了计算机和因特网。

  与总体的教学导向相比,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行为还较传统,信息技术应用并不一定会带来与21世纪教学法相一致的教学改革。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用新教育来化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加快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层次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高度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没有未来教师就没有未来教育,帮助教师获得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三、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

  “互联网+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停留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缝缝补补,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教育流程再造,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今天,互联网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背后蕴含着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范式,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台开放、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大数据应用等六大特征。

  相对来说,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是基于资源稀缺的一种线性思维模式,从A到B到C到D,其中存在天然的逻辑关系,其特点是追求效率、标准和规模。而互联网思维是基于资源丰饶的一种立体网状思维,从A开始即有多种选择,其特点是追求快速迭代、颠覆创新。所以,“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

  1.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

  传统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学校的课程、师资以及各种设施设备都是私有的,无法被外部社会广泛共享,尽管每位学生都希望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数人所垄断。现在,这个局面正在发生改变。

  在慕课、微课程的冲击下,课程资源开始共享,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在网上找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尽管现在的优质课程资源还不够充足,但未来我们将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一门教材、任何一节课的优质课程资源。在同步课堂和在线教育的冲击下,优秀师资开始共享。人大附中的同步课堂已经开到了新疆、宁夏、贵州等西部地区的薄弱学校,而在线教育则让学生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在网上看到优秀教师的授课。

  未来,独立教师群体将会崛起,一大批“身怀绝技”、具有冒险精神、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教学的优秀教师会从公办学校走出来,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扩大教育供给,推动在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未来学校将会更加开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来办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比如,北京市教委面向初中生提供“开放性科学实践课”,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学生在线上自主选课,之后到大学、科研院所、博物馆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去上课,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也能得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的手把手指导,实现了对传统科技教育的超越。

  凯文•凯利指出,“把最不可能共享的资源实现共享,这就是未来最大的机会”。尽管现在的教育资源共享看起来还很初级,但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互联网正在重构学校的教育功能。未来,互联网将彻底打破学校封闭的办学体系,学校将变成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淘宝平台”。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未来的学校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固定,随着课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而学校本部则更多是提供学习环境、成长导师以及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最终,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