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曹培杰: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学校?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曹培杰 已有0人评论  2017/3/19 7:51:53  加入收藏

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中国未来学校联盟秘书长

  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将会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构建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体系;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采用弹性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

  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尽管任何新技术都不会直接导致学校的消亡,但未来的学校可能会和现在的学校截然不同,创新将会成为学校存在的唯一理由。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典型学校案例,如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哈尔滨香滨小学等。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学校在信息化探索中遭遇困境:教学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花费大量资金买来的设备沦为“花瓶”,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饱受质疑。为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扩大教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高质量教育。

  一、“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农业”,不是“工业”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兴起,“技术代替教师”、“学校最终会消失”等观点甚嚣尘上。前不久,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轻松战胜韩国围棋高手,再次点燃了技术乐观者的热情。有人提出,要利用人工智能来研发教育机器人来给学生授课,人工智能可以教的更好,教师将彻底失业。

  但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结果令人遗憾,现行的教育方式并未因为电脑的介入而发生太大改变,学生在教学中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全球范围看,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一直走在前列,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技术进入学校。2001年,美国中小学校的网络化程度达99%。2013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连接教育”(ConnectED)计划,推动高速网络和最新的教育技术能够进入校园。

  但是,美国教育部对2.1万名中学生所作的抽样测试表明,“当前中学生的阅读与计算能力和30年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2015年9月,OECD发布了学生数字化技能评估报告《学生、电脑和学习:创造联系》显示:部分国家虽然在教育上加强了对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学生的阅读、数学及科学测试结果成效并不明显,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用好信息化的方法。

  从某个角度讲,技术肯定会替代教师的部分职能,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让教师从学情分析的苦海中脱离出来。类似这些工作,技术显然会比教师做得更加出色。毕竟在传统条件下,面对班上几十名各具特色的学生,教师根本无法完成一对一的学情分析,他们只能依靠经验做出大致的推断。

  但对于技术来讲,一个人和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成千上万人,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只要有合适的分析模型,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客观的判断。当人们试图用技术手段去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时,其本身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教育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每一次的师生对话都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教育充满了无限可能。不可否认,技术在某些环节上具有优势,可以对标准化流程进行优化,比如试题分析、学情监测、数据统计等。但在教育最核心的不确定性面前,教师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技术。他可以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尤其对于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来说,他完全可以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更好地处理问题,而技术则只能在现有模型框架下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尽管技术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去做很多工作,甚至在许多方面都比人类做得更好,但它却难以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的生长。

  尽管“互联网+教育”带有明显的技术性,但其本质还是教育,每项技术的引入和应用都不能脱离教育这个语境,否则就会陷入过度技术化的泥潭。所以,“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也是“农业”,而非“工业”,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技术能够取代的只是旧行业中的机械劳动,把教师从教育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就可以专注于课堂教学创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到那时,真正的因材施教将会变成现实。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