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陈平原:读书的立场、趣味与方法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 陈平原 已有0人评论  2017/3/14 23:18:50  加入收藏

  二、专业以外的阅读

  另外一个思路,专业以外的阅读。专业性的读书和非专业性的读书或者称业余的读书是有区别的。专业性的读书是在大学期间为了念本科、硕士、博士,你必须要读的。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可以持之以恒,毕业10年还在读,毕业30年还在读,这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必定跨越具体专业的限制,这才是阅读。为了拿学位的专业性阅读,那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阅读”。

  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越来越看重物质的需求,越来越看重欲望,但精神生活越来越少。所以我才会说,谈到读书不是说“读书”了不起,而是说“读书”是一个动作,是一种习惯,你在读书证明你有精神生活的需求。这个问题不要从专业阅读开始说起,我引用19世纪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一段话:“学术已达到了空前专业化的阶段,而且这种局面会一直继续下去。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在19世纪发展的大趋势中,对专业化的人来说身处这个潮流里面,你必须有对这个专业的真诚和认同,甚至从内心深处有一种特别强烈和热爱的冲动。如果你对什么事情都有兴趣,当一个新闻记者没有问题,但是当一个专家就有问题。在专业化的时代,不在具体专业里面得到承认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20世纪后半期美国教授萨依德发展出另一套学问,他说今天在大学里教书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而所有的压力里面最大的压力就是专业化。专业化已经成为所有大学教授必须直面的问题,从马克斯·韦伯时代一直走过来的专业化的道路,到了今天专业化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反而想用业余性来与之对抗,什么叫业余性?就是不因为利益、不因为奖赏、只因为喜爱来做的一件事情,不受行业的束缚,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杀的兴趣。专业性、专业能力或者专业化已经成为悬在今天所有的读书人头顶的一把利剑,而这个结果是我们的专业确实得到很大的推进,每个人就做一个小领域,在小领域里做一个小课题,一辈子持之以恒地做一个小课题,然后做出成绩,人类文化得以积累。但反过来自由读书人又受到很大的伤害,因为一辈子就身在这个专业领域里面,所以萨依德才会说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为了一种专业而牺牲自己的趣味,他觉得这有点得不偿失。

  说到对于具体专业的超越,中国人有一个巧妙的说法叫做“博雅”,不同于文人,不同于专家,也不同于无所归依的杂家,有专业但不限于专业那叫“博雅”。在一个专业化时代,一个专家崇拜的时代,请记得鲁迅的话:“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为什么?因为专家们除了他的专长以外,很多见识往往是不如博识家或常识者的。专家崇拜使专家在自己某个小领域里的才华横溢到其他的领域。其实专家有他的局限性,因为他一旦跨越了他的专业就是普通人。专家在专业领域里发言的时候我尊重你,一旦超出专业,我不把专家的话、著名学者的话认真看待,因为你说的跟我一样,或者你说的还不如我说的清楚。而今天的问题就在于一味崇拜专家,忽略了常识。所以“博雅”最可贵。我说的“博雅”是中国读书人本来的特点。

  鲁迅有一篇文章《随便翻翻》里说:大家都说读书,说起来他还有一个趣味就是随便翻翻,拿起书来翻翻,有的看,没的看,就这么过去了,然后他说了几个好处:第一,可以休闲;第二,可以增长你在专业阅读里面没有的知识;第三,里面和外面之间的对话——比较阅读。他说读书狭隘的人,眼界狭隘,缺乏一个比较的眼光。所以鲁迅说读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书、甚至过时的书,才会有判断能力,只读和自己趣味完全一致的书,思维会越来越固化在某一点上,就会没有灵动性,无法自由移动,而这些对读书来说都是很忌讳的。他在另外一本书《读书杂谈》里说:读书,读不好就变成书橱,读书必须要自己思考、自己观察,跟现在生活相对照,这样的读书才有趣味。

  今天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没有功利的、随便翻翻的读书越来越少。我想起杨绛先生说钱钟书,说他喜欢读书,别无营求,“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极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而且还喜欢读极俗的书。太拘谨的学生就读老师布置的基本的书,这是有局限的,有比较的眼光,读书才有比较大的眼界和趣味。

  汪曾祺也撰《谈读杂书》,说读杂书一能很好地休息,二能增长知识,三能学习语言,四是“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论和画论”。其实读杂书是一种很文人气的行为,很高雅的行为,读杂书或者善读杂书是读书人的一个诀窍。

  现在的中国人还在读书,但是问题在于有很多“敌人”,最大的“敌人”是功利化。在这样一个专业化时代,确实需要达到很多目标,拿学位,考研究生,写博士论文,获得某一专业的成就,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途径,但这不是读书的全部。过去古代读书人说“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为自己读书是一种很好的趣味和境界。我说读书不能仅仅理解为拿学位、学本事、谋职业,所以我才会说今天要让大学生,让社会上的人养成读“无实用、有大用”的书的读书习惯。你做什么事情就读什么书,这个不用你说,每个人都懂得。我提倡的是读跟你的工作没有关系的书,或者说跟你的晋升或者升级没有关系的那些书。

  为什么这么说,现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大学本科教的那些知识,到了硕士进一步缩小,到了博士再进一步缩小,到了教授就剩下一个自己的专业了。这个专业化的特征在全世界都一样。专业化一方面使得我们人类的具体专业知识大大推进,但另一方面对具体而言的读书人来说,一辈子从事一个很小的专业,就精神层面而言是有点可惜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宇宙、对人生的广泛兴趣,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过分学科化与专业化导致知识之间的隔阂,导致人们对世界理解得不完整,割裂了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

  作为一个读书人,那些跟你的工作没有关系的阅读,不能拿来评职称、不能拿来报课题、也不能拿来获奖的阅读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今天的学科倾向是,理科往工科偏、人文往社科偏,这个趋势就是越来越讲求有用,而人类知识的探寻很多时候是没有用的,没有用不是说真的没用,而是说现在还不是可以实际应用的知识。我这样讲,你会觉得我是人文学教授才这么说,其实我在人文学教授里面特别强调防止人文学科的教授变成“深宫怨妇”。上世纪70年代所有第一名的文科生都考中文系,90年代都转到经济管理学院去了。香港大学每年招大概1600个大陆学生,家长们趋之若鹜,去了之后首选工商管理。让人伤心的是这么多聪明的头脑都学了工商管理。北大的文科里面考分最低的是哲学系,而哲学本来应该是最聪明的人学的。我不是说分数不高就不聪明,但是我觉得整个社会的趋向对那些悠远绵长的东西不感兴趣,对不能转化为薪水的东西不感兴趣,这是现在社会的一个大毛病。我承认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视是有道理的,我只是说今天我们的人文学科学者们必须学会大声说出自己专业的好处。

  有一个朋友说是晚清的制度导致了这个状态,因为中了欧美大学制度的毒。我认为这并不对,因为欧美一流的大学,不管是综合性大学还是文理学院,都特别重视“博雅”的课程,强调对人类、对历史、对人生的理解和接受,今天的专业化其实是遗留了上世纪50年代的状态,今天的专业化,特别是教育里过早的专业化,其实是不好的状态。我再三抨击今天中国的文理分科制度。以前的人是杂食出来的,什么都吃的,今天都是精粮、细粮,培养出来的人除掉这一口其他都不懂,或者其他的都不感兴趣,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

  三、“有问题”且“讲趣味”

  领导干部或走出校门的人读书,不同于在校生的必修课,没必要“循序渐进”。

  胡适有一句话:“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是说学习就像金字塔一样,底座必须大,然后逐渐收,最后才能达到顶尖的状态,这是教人家读书的。很多大学的老师都把这句话教给孩子们,说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比较远比较高,这在大学学习可以,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太合适。

  我是77级的大学生,等到我读二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叫我来给新生们介绍读书经验。当时我说我的读书体会就像挖树兜一样,如果你想要挖树兜,必定是寻着树根往前挖,根往各个方向走,你就跟着它的根走,读到这本书就跟它走这边,读那本跟它走那边,这就是我的读书经验。抓住一个树桩,依据树根的走向,往四边扩展,这样一本书读下来以后,你的面积会比原来大的多得多,而且理路明显,比较有效果。

  可是后来我想也未必尽然,也许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说,没有哪种办法是最好的,就看是谁来读?以什么状态来读?如我刚才所说,挖树兜也行,倒金字塔也行,换句话说就是要选准目标,集中精力,调动你的阅读兴趣来读书。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读书是什么?选择某一个特定的课题,上下求索,这样的读书有用、有效、而且有趣,首先有趣我能坚持下去,而且读了觉得有进步,如果弄了一个下午还没有进步,成年人会很受挫折的,这感觉就像倒过金字塔来,从一个小点子我做下去,根据发展的理路往前推展,我会觉得自己每天都在长进,而且有小小的成果,会容易坚持读下去,根据你关注的点往下读书,最后建立起自己的阅读的视野和根基。

  除了实际效应还有一个趣味,我引用1922年梁启超到东南大学演讲的时候说的一段话,叫做《学问之趣味》,他主张趣味读书,说我这个东西,全都是趣味,去掉趣味什么都没有了,几十年如果哭丧着脸读书,那是没有意义的,生活是很枯燥的。不懂书的人都说苦读,苦读必定没有效果,读好的话不会是苦的。如果你感到苦的话,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你确实不是读书的种子;第二,你读的方法不对;第三,也许你暂时处在一个困惑的阶段,应该像《桃花源记》讲的一样,进去以后会豁然开朗。如果你一辈子读书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那说明你读书肯定有问题。要不就是你读书的对象、心态、方法有问题,要不就是你自己的智力有问题,不然不会这样。苦读,那是不读书的人教我们读书人的错误方法。

  有人痴迷读书,有人勉强读书,有人打死也不读书,除了受教育程度、经济能力、智商、空闲时间等等原因外,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找到阅读的趣味。不能说“开卷有益”,应该说“开卷有趣”,“开卷有益”太强调实际效果,“开卷有趣”是说你阅读的状态,那个状态本身就让你愉悦,至于将来也许有用,也许没用。要让阅读这件事情可持续,就必须找到阅读的兴趣或者趣味。

  我本人生长在一个读书、找书很困难的时代,那个时候读书很不容易,所以我很容易养成读书的兴趣。而今天的学生呢?他们跟我生存的状态不一样,他们的诱惑太多了,诱惑多了以后,找到读书的乐趣就比较困难。所以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学会读书的关键是找到读书的乐趣,找到乐趣以后自然就会想到去做进一步的调整,然后再进一步持续地阅读。如果找不到乐趣的话,你再尽力也没有办法。

  其实阅读是个人的事情,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趣味。每个人都说好的,不一定适合你,十年后才能读懂的,暂时搁置没有问题,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坚持是很正常的。哪些书一定要读,哪些书读不懂,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阅读的视野和趣味不一样,要允许他有自己的立场。这比强制要求10本书必读,20本书必读好得多。没有哪一种书非读不可,也没有哪一种书一定不能读,这要看你自己的趣味。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