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教育 作者: 肖远骑 已有0人评论 2017/2/16 10:44:25 加入收藏
朱镕基总理很少题词,但是他为三所国家会计学院亲自写下四个大字——“不做假账”,作为校训。“不做假账”,原本是会计行业职业操守的“底线”,但这个“底线”已被屡屡冲毁。这个“底线”如果得不到恢复,其他方面的会计技能也就失去了根本。这不仅是会计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大厦的基础。可以说,这四个字,撼人心扉,刻骨铭心,将对三所国家会计学院的学生一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在于形成一种精神文化。
3.学校要有文化精神,它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需要潜移默化,办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教师真正认同了学校文化,才能逐渐被这种文化同化,才能在行动中把办学理念落实为具体的行为。没有文化便没有学校,没有优秀的文化,便没有卓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力量和源泉。
我呼吁,学校要有文化精神!学校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它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学校的文化精神不像学校建筑风格、技术装备那样显山露水,它是学校长期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较为稳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生活工作态度;它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师生员工的一切行为(对人、对己),工作学习态度、思维习惯、人际交往方式等等;它直接影响师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看到他们的校徽:是两本书朝上开着,一本书朝下盖着。他们告诉我:其寓意是一个人的成功要读大量的书,但一个人不能完全相信书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读得多也不会成为自己的,也培养不出创造力。
哈佛的校训是用拉丁文写的,译成中文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个校训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哈佛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的人文理性的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远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迷狂;
二是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对真理的追求。就是这两个原则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保证了哈佛能够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中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是哈佛的魅力,它永久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渴望和梦想。
在哈佛,综合素质中被特别看重的是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哈佛的校门上刻着这样一句铭文“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哈佛始终坚持一贯的原则,它所培养的人必须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因此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就是哈佛学生的必须的功课,学生们在学期间绝大部分都坚持对社会的义务服务,到附近的老人院去照顾老人、帮助料理生活,有的人则去中小学辅导功课,或到医院去做看护,也有给新移民辅导移民法。
四、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着课堂生态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围绕着“人”和“课堂”,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今天,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面临着重大而深刻的转型。
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再到“创新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课堂在转型,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将愈发深刻地影响、改变课堂的生态。
在未来课堂中,教室内摆放的将是高清电子白板而不是黑板,学生拿着的将是电子书而不是课本;学生的提问、交流、考试等信息都将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教师的电脑终端,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将被全程记录,教师能进行有效追踪,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课堂内的教师将不仅仅是一人,来自全世界的优秀教师、甚至各行业专家都可能通过实时传送“走进”课堂;出现在电子白板上的教育资源不再仅仅是老师的板书,它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也可以是跨越班级、校际甚至是国际的实时互动。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将为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带来契机和可能,因材施教将不再是梦想;课堂将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乐土;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仅在区域内,而且在全球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将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比硬件更宝贵的是理念;比目标更切实的是管理;比管理更有后劲的是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的顶层设计:让科研引领教师成长,教育科研要从“不满自己开始”:我常想:教育还可以怎样?我的教学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我该如何去影响学生?我该影响学生的是什么?今天的教育应该为走向明天的学生作哪些准备?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什么人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家长送孩子到学校他们的希望是什么? 所以我期待:我们的老师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态。这是一种自由的情怀,人文的理想,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所以我期待:我们培养的学生有: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根雕艺术;即依据天生的形态做文章。一句话,让我们的学校师生共同快乐、幸福、健康成长。我们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
这样的学校,才是我们打造出来的有思想的学校!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