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未来25年,如何打造有思想的品牌学校?

来源:中国网教育 作者: 肖远骑 已有0人评论  2017/2/16 10:44:25  加入收藏

  校园里要飘荡着创新的云彩。钱学森曾经说:他在美国的老师冯·卡门是一个极具创新思想的教师,有多少次人们提醒他,“卡门教授,您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就不担心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的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

  钱老说上个世纪的30年代,美国的加州大学创新的空气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校园的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你得跑在别人的前面。美国的学生以能在课堂上找到老师的漏洞为乐趣。

  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就是人在“最近发展区”自我实现达到了最优化,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常者不平常。

  罗素有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的世界里只有春天!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美国女科学家麦克琳,托克81岁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是否做到了耐心的等待他的绽放。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这朵花都有属于他自己开放的季节,一旦到了这个季节,就会开放得无比绚丽。中国的差生王楠子到美国成了绘画的天才获得全美动画比赛冠军,被誉为天才学生就是明证。

  学校要成为 “学问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教师的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要学会站在教育战略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教师要有主心骨,不跟风;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不能只埋头上课,要抬头仰望,要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的教育人才能办有思想的教育。

  三、创建学校品牌必须形成一种精神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品牌是公众对学校的一种印象和评价,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认同”。因为,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品牌是灵与肉的结合。学校文化丰富了学校品牌的内涵,学校品牌展现了学校文化的魅力。学校的“牌子”要想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必须有“文化品味”。

  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卓越的办学实绩;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精神。所以,创建学校品牌必须在提升学校文化品味上做文章。

  1.有品牌特色的世界名校是什么样?

  我们不妨看看有特色有品牌的世界名校,也许会有启发。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全世界最显赫的贵族子弟学府。自1440年亨利六世创建以来,已有565年的历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它不仅是一个贵族男校,而且更被称为“世界级精英人才的摇篮”。英国众多皇室子弟和历史名人曾在伊顿公学攻读过。其中打败拿破仑于滑铁卢之战的威灵顿将军(The Duke of Wellington)使它成为了勇者的跑道。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托马斯· 格雷(Thomas Gray),这些响亮的名字又使伊顿公学成为了文学艺术的源泉。

  学校毕业生中有19位英国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英国最高荣誉的英勇奖章)的获得者。而当今英伦法定继承人威廉王子,也是从伊顿公学走向明天的帝王宝座。伊顿不仅代表了精英文化教育的典范,同时,也象征着荣誉与地位。

  坐落于泰晤士河畔,温莎堡对面的伊顿校园内沿袭着浓厚的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传统。古老的建筑物,庄重的黑色燕尾校服,各项传统的英式体育活动以及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和高品质的教学制度无一不体现出伊顿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优良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杰出学生成为了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各大高等学府招生的首选对象,这些学府以招入伊顿学生为荣。比如剑桥和牛津就提供了让伊顿毕业生直接进入他们大学深造的机会。

  伊顿公学的学生总是表现出一种“绅士风度”,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学生毕业多年还“带着哈佛口音”。为什么?这是因为一个人在一所学校中“浸润”了若干年后,就不可避免地被“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总是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方式影响着人的成长。

  2.学校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训上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为系统的办学理念,有的则通过校训、校风、校歌来体现。

  陶行知先生学成归来后,脱下皮鞋,穿上草鞋,到乡村去实践他的“生活教育”,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形成了独特的学校精神文化。时下,有的学校提出要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有的学校提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还有的学校提出要“创建学习型学校”,等等,这些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达形式。

  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和高度凝结。有些学校的校训别具一格,感人至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

  竺可桢先生在浙江大学任校长的时候,确立了“求是”二字作为校训。对于这两个字,竺可桢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因一时之毁誉而动其心哉,此为我校求是精神之精义”。求是,就是求真理,一个真正的学者,为了寻求真理,必须有百折不回的气概。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求是之路,《中庸》说得最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浙江大学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恐怕与“求是”这二字校训有很大的关系。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