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未来25年,如何打造有思想的品牌学校?

来源:中国网教育 作者: 肖远骑 已有0人评论  2017/2/16 10:44:25  加入收藏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什么人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家长送孩子到学校他们的希望是什么? 

  一、世界各国在用什么样的教育迎接未来?

  进入2017年,全球都在思索,人类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这未来的25年。西方有好多未来学家都纷纷预言,今后的二十年,是亚洲的崛起的时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伴随着地球能源的枯竭,谁拥有资源,谁就赢得了未来。

  人类要争夺的是宇宙的公共空间,要开发新的能源和宇宙太空资源,完成这个历史的使命,关键是科技和人才,而这科技和人才哪里来,回答只有一个,这就是教育。因此当今世界,对教育的重视,从来没有这样紧迫。

  放眼世界,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世界基础教育在行动!学校,让我们共同塑造未来!

  看看美洲:美国奥巴马2009年提出“为21世纪重塑教育计划”,2010年提出“奔向顶峰计划”;随着奥巴马时代的结束,特朗普时代的到来,特朗普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教育管理的主导权在州和地方,联邦政府应该减少对教育事务的直接干预,支持父母的教育选择权,鼓励用市场化的力量促进教育发展。

  在竞选过程中,特朗普甚至一度发表过“裁撤教育部”的惊人言论,尽管这不太可能成为现实,但可以由此看到他对联邦政府在教育事务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的立场:限制政府对教育事务的管辖权,支持家长充分的择校权,鼓励实施以家长和社区为主导的教育问责,反对强化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评估手段。

  与此相对的是,持“大政府”理念的民主党则倾向于支持增加教育支出,扩大和做强公立学校系统,支持全国性的教育标准,强调政府控制下的择校权,全面提升美国教育的质量。美国要努力培养全球化竞争中的高端人才!

  再看欧洲:以芬兰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引起了轰动,它要成为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采取场景主题的教学,即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比如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就要涉及到物理、地理、政治学等学科。

  在芬兰的研究报告当中就说,原来的课程教学是有数学课、物理课,各门课程,这种分科是人为的分科,社会上没有说这是语文的问题,那是数学的问题,更多是综合的问题,要各个学科一起去探讨它。所以在教孩子的时候,不如把这个课程的壁垒打开,以问题为线索,遇到哪个方面的内容再学这方面的知识。芬兰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代表欧洲教育改革的方向。

  回到亚洲:中国新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暨第十届国家督学聘任工作会上强调,“在我国,教育由数量型增长、规模化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要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需要教育系统上下一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公平优质的教育改革发展生态。”

  日本教育有一句口号:“培养负责任的一代”。所以在日本不仅是学校,还是家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日本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完成”。这里的人格指三方面:学习能力,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灵魂。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才能加快基础教育的发展,打造有思想的学校。

  二、教育家成长的三种途径

  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国家未来!要让真正懂教育的教育家办学,那么我们怎样成为教育家?

  教育家成长途径有三条:敏于教育发展的“盲点”、勇于探索教育发展的难点;善于把握社会需要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教育发展的“盲点”比如差异发展,强势智慧发展,教育中要引进的“奥运理念”,遵循并承认差异,花大力气培养高端人才。“难点”比如教育的“低成本竞争”,教育的效率与效益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包含培养有责任心,成就感的世界公民。

  学校要培养能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能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能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我们要把学校建设成素质教育的学园,彰显个性特色的乐园,百花盛开的花园。现在的高考也不是“一考定天下”的时代,而是“多元选俊才”的时代。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