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作者: 范叶蕾 已有0人评论 2017/2/6 10:18:16 加入收藏
1799年,裴斯泰洛齐到布格多夫城,在这里,他继续热情地从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并取得优异成绩。次年他自己创设了一所学校,邀请志同道合者共同进行教学法的实验。他确立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强调一切教学必须依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而进行,采用直观教学法。学校的成绩卓著,声望日高,各地教育工作者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在这期间,裴斯泰洛齐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陆续发表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母亲读物》《数的直观教学》等著作,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对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意见。
正当布格多夫学校日益发展的时候,瑞士政府却要收回校舍改作他用,裴斯泰洛齐迫不得已将校址改迁到伊佛东,继续实现他的教育理想。伊佛东学校的最初十年,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生涯的黄金时期。全校教职员同心协力,兢兢业业,为办好学校而奋发努力,学校的学生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其他国家的派遣留学生,成为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但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学生中劳动人民子弟日渐减少,教师队伍中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裴斯泰洛齐的最后十年疲惫和悲伤交替。1825年他回到出生地新庄,回忆了自己整个生活历程,写下了《天鹅之歌》这部最后的著作。1827年,这位为贫苦儿童教育事业奋斗了终生的老人与世长辞。
二、以爱心育人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情感教育,爱的教育。他认为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因此,教师要精心照顾好儿童,注意儿童的需要,对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报以微笑,用亲切的话语、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动儿童。当爱和信赖在儿童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培养激励,使之不断升华。
裴斯泰洛齐在其教育实践中一直以爱心育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倡“爱的教育”的代表。那何为爱的教育呢?用他自己的话回答就是:爱的教育不是一种同情、一种怜悯、一种博爱,而是一种根植于现实的教育理想,是“仁爱之心永恒”的行动实践。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他像慈父般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儿童,视儿童为己出,在这个大家庭里,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呼唤儿童内心的伦理情感,手把手地教他们传递爱的火苗。
在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中还体现着“自然地塑造自然人”的思想,换言之,爱的教育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教育。裴氏曾说过:“自然的教育就如‘夜莺在黑夜中的一鸣,丝毫没有强迫的阴影存在’”,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天性,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的、心理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做到循序渐进。但是,裴氏的“自然地塑造”并不等于顺其自然,而是把自然发展与教育目的一致起来,如果仅仅听其自由地发展,那么孩子的能力就不可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程度,这种和谐应该是指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它不仅来自儿童自身的努力,更来自与周围的伙伴、社会的和谐交往。这样合作发展、和谐发展的意识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如果裴斯泰洛齐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的中心便是爱;如果裴斯泰洛齐教育活动的起点在农村,那么他的教育工作中的起点便是爱。爱和智力结合构成核心力量,实现使人成为人、到达人的理想,真正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首先肯定爱的本质是人人都有的。其次,他认为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儿童爱的情感的最佳场所就是家庭,父母无疑是家庭中的施爱者和教育者。裴氏提出了家庭教育情感化,他认为家庭是教育的起点,成功的教育建立在理想的家庭生活及父母之爱的基础上。在充满爱和有爱的能力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让孩子每时每刻都能获得源于爱的一切美好生活的熏陶。在此基础上,裴氏还提出了学校教育家庭化的理念。学校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延伸,对儿童一生的影响最普遍也最深刻。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特殊职业,教师不仅仅需要教学技巧,更需要的是情感的投入。学校家庭化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使人性更加生辉。
最后,裴斯泰洛齐也指出,爱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限度的,越过合理的限度,爱就会变成溺爱、纵容、放任,成为教育中的祸害。所以作为教育者,裴斯泰洛齐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不是来自对儿童的惩罚、告诫、命令和指示,不是来自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特权,而是来自教师对儿童强烈的爱和责任感。在道德教育中,他主张师生之间的民主,但对于儿童顽固、粗暴的行为,却从不姑息,甚至用惩罚来加以矫正。然而在施行惩罚后,他会立即主动与被罚者握手、拥抱,沟通师生间的情感,使受罚儿童的心理得到平衡,这种既爱护又严格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惩罚的意义。
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在方法和操作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能够提出爱的教育并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对当时瑞士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教育思想很好地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起点问题,将爱的理论融合于实践中,为当时的初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平民教圣:人类心灵的使者
裴斯泰洛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虽历经磨难,但初衷不改。他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因此被瑞士人民视为穷人的救星、孤儿的父亲、国民学校的创始人。
当时,世界上的教育状况还没有普及,平民阶级基本处于蒙昧状态。英国虽然是产业发达和政治开明的国家,但基础教育方面也是由基督教会所支持的教区小学、主妇学校、贫儿学校、神学院及其他机构组成的慈善学校承担,分散而又不全面。美国当时的情况更落后,而且基本上原样照搬欧洲。中国的教育状况虽然有着先进的“科举选才”优势,造就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士”精英阶层,但大众平民教育依然薄弱,普及教育的“私塾”系统只有富裕人家才有能力就读。
裴斯特洛齐在描绘当时瑞士的学校面貌时说:“这种教学像一座大厦,大厦的上层宽敞明亮,显示了高超的技艺,但为少数人居住。中层居住的人就多得多,但没有登上顶层的合乎人道的阶梯,如果有几个人奢望爬上顶层的话,那么随时可以看见他们时而用手,时而用胳膊、腿试着往上爬,但这手和脚被一一折断了。最后,大厦的底层居住着无数平民百姓,本来他们与最上层的人们有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的同等权利,但是,他们住在没有星光的小屋里,不仅不能摆脱令人难受的黑暗,而且视线受限,双眼变盲,甚至都不能仰望大厦的顶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裴斯泰洛齐开始在贫困的瑞士山区一点点推行“平民教育”。
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裴氏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
他一生都在教会孤儿院工作,甚至当时属于下层阶层,他自述道:“我一直充当一位受冷落的、意志薄弱的初级教师,推着一辆只载着一些基本常识的书籍的独轮车,却意外地投身一项事业,包括创办一所孤儿院、一所教师学院和一所寄宿学校。做这些事情第一年就需要一大笔钱,可是即使是这笔钱的十分之一,我也难以弄到。”可是,就是这位地位不如牧童、形似乞丐的人,因循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竟使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这个人口稀少、产业落后、政治黑暗的山区小国,一跃成为全欧洲享有盛誉的教育超级大国,吸引着各国教育专家和高层政要人士云集观摩,俨然如世人顶礼朝拜的“圣城麦加”,这在人类历史中绝无仅有。后来的西方称裴斯泰洛齐为“教圣”,将他为教育而奉献的崇高精神视为“圣心”“圣德”。
总之,裴斯泰洛齐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等都曾读过他的著作,清末其思想传入我国后,也在初等教育领域指引了方向。他对教育的几乎所有分支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力还远远没有到达尽头。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