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教育 作者: 李钧雷 已有0人评论 2017/2/2 9:17:04 加入收藏
短暂一瞥的“印象”,家长们的评价科学吗?为什么家长们在儿童早教质量方面普遍又不认同研究专家报告的结论呢?
大多数家长不可能用繁琐的数据表格或工具来多方面考察一个儿童教育机构,并从硬件到软件做出全面的评估。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印象往往来自于一系列实际接触中短暂一瞥的机会。
例如,他们对给孩子选定的早教机构的第一感觉,来自于首次实地参观了解的印象,或是依赖于其他家长口中的经历和评论,以及自家孩子每天回到家后描述的学校里的故事和家长自身与老师在接送时的短暂接触等。
大多数家长也不会每天把这些印象记录下来,打分、记点数等,他们对儿童早教的评价更多来自一种直观的“印象”。这种印象通常包括一种安全感、对老师和机构的信任感,以及孩子们在机构里相处得十分愉快的感觉。
久而久之,家长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在合适的早教机构渐渐地成长和学习。全面的学习和成长包括很多方面,除了狭义的阅读、数学能力,还包括玩耍游戏能力、创造力、好奇好学好探索的素质、与其他孩子相处与分享的能力,对长辈表现出尊重、对自己和别人表现出热情与担当的能力。
我们中心的创始人、美国儿童节目之父弗雷德·罗杰(Fred Rogers)先生把这归纳成三个简单的词:
confident (对自己有信心,即便是挫折的时候)、
competent(学习做事助人能胜任)、
caring (对其他生命,无论人,动物,自然界,都有爱心)。
无论是早教还是家教,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拥有confident 、competent、caring
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成了家长衡量质量的根本满意度。
那么,到底谁是对的———研究专家还是家长?
今年我参与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局早教部门有关儿童早期教育质量研究的工作组。这个专家组聚拢了几位当前着重于早教质量研究的权威专家来讨论如何创新一个评估儿童早期教育质量的新体系。这些研究者并不强调当前研究“正确”与否,反而更乐于质疑科研工具于数据的弱点,并承认当下的研究结论中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当我们用偏重硬件和设施的环境评估体系时,很多向低收入社区提供服务的早教机构被评为质量低下,是因为它们没有所谓优质的硬件设施场地。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些机构对孩子的关爱有什么质量性的缺陷。
当我们用偏重教学的互动评估体系时,许多儿童早教机构 (不论是在高中低收入社区) 在关爱互动分方面可以获得“良”到“优秀”的评价,但在所谓的“教学质量”方面得分就相对很低。即便在美国 (在很多欧洲国家更是),传统的儿童早期教育通常不是用来教授“字母和数字”的场所,它们是用来给孩子提供更广义和全面发展的一个富有人气、关爱和玩乐的空间。
这些很坦率的评估专家说,我们对现有的质量评估标准和工具质疑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科研中发现,早教机构得到的所谓质量分高或低,往往并不左右它们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
更确切地来说,就是当大规模跟踪研究尝试着通过机构质量评估分(两种评估体系都纳入其中)来预测(在同样机构里的)孩子将来的发展成就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质量评估分没能有力地预测到未来的结果,特别是超出了基本认知岁数的有真正长远意义的儿童发展结果(例如素质、行为、情商)。
用这些研究专家的话简单概括:目前的儿童早期教育质量评估的结论处于一种非常不确切的状态,即“‘高质’儿童早教未必有效,卓有成效的早教结果未必来自当初高质的早期教育服务”。
这里,“高质量”这个词打引号,是因为,这是用了上述的有很多局限性的评估系统来定义的书面数据的“高质量”,而不是真正意义的高质量。
这样来深读科研结论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但这个矛盾结论的实质其实是提示我们,即便是当下最先进的研究也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才是对儿童“最好的”早期教育。即便是在早教所谓“领先”的美国,大多数政府或机构采用的官方质量评估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质量的根本因素。
类似上述的2016调研中普通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质量的“直接印象”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接触到了不少跨社会阶层的美国和中国的儿童发展专业机构。我发现,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资深一线教育实践者,他们也十分依仗类似家长所持的“印象分”。
他们中很多人会告诉我,当他们踏足一家儿童教育服务场所——不管是早教机构,还是学校抑或儿童医院,他们在研究或实践中的经历会让他们快速构建出一个对质量的“本能感觉”。
过去十几年中,我们致力于去研究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形成这种快速、直接、无意识的质量评价。与大多数家长类似,这些来自直觉的“印象”与硬件环境因素关联几乎无关,而与人际因素的关联更大———尤其是,师生和儿童之间的关爱、活动和互动。
陈述这些科研和“印象”的分歧想说明的一点是,我认为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评估早教机构时,不必让所谓的“研究”结果或商业广告有关“质量”的宣言凌驾于他们内心对自家孩子获得的早期教育质量所作出的直觉判断。
无论广告怎么诱惑或危言耸听,无论再有什么“三岁定终身”、“不要错过敏感期”等诱人的宣传,当前科研上没有依据来证明一个富有物质资源的早教机构比富有人情味而设施平凡的机构给孩子提供更优越更多的早期成长机会与可能性。
那些无法负担孩子进入昂贵奢华的品牌早教机构的家长,大可不必感到内疚或尴尬。相反,家长可以有自信心去通过观察 (实地)、聆听 (孩子)、接触 (老师)、交流 (其他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质量产生直觉“印象”的判断。即便是在现代早教发展悠久的美国,十分之九的家长也有同感。
(作者为美国Saint Vincent College心理系McGinley首席教授,Fred Rogers早教研究与儿童媒体中心主任,唐闻佳编译)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