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爸妈要抓住孩子数学启蒙的5个敏感期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 吴妍娇 已有0人评论  2016/12/12 9:50:52  加入收藏

  妈妈教的数学

  在孙路弘老师的新作《妈妈教的数学》一书中,他提到了许多儿时妈妈在生活中教他学数学的故事。这让外滩君不禁好奇,他的妈妈是如何做到的呢?普通妈妈也可以做到吗?

  孙老师说,其实这背后的道理再简单不过。有一个被多次证明的常见现象,如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这门课他就一定能学好。因为兴趣是驱动孩子学习的动力,如果孩子没有兴趣,他就是不想学,也学不好。

  兴趣来自什么?来自于人,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携带知识的人是各有特色的。那谁天生有优势?当然是妈妈,孩子从出生开始,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妈妈的心跳和体温,他与妈妈之间天生的亲近感是无法被替代的,因此妈妈想要让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也是最容易的。

  可是大多数妈妈并非数学专家,更不懂专业的教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真的可行吗?其实奥妙在于,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然而然的机会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孙老师小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计算一次下楼的楼梯数,这个习惯就源于妈妈的提问。再比如,妈妈还会让他去数筒子楼里有几户人家,派他去收电费,还有买日用品时口算钱数,乘公共汽车时让他去买票并核对找零是否正确,正是这些生活细节近乎神奇般地培养了他的数学能力。

  试问这些问题是难题吗?需要上过大学才能弄明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现在的孩子,你让他去数邮箱,他没有问题,但是你问他楼里有多少户人家,他却说不知道。对生活常识一窍不通,却能在考试里考100分。实在是怪事一桩。”

  究其源头,正是因为这些孩子学的数学和生活是脱离的,而妈妈教的数学却不是来自课本,来自我们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的东西。

  说回培养“数感”的问题,妈妈可以做吗?把家里的桌子椅子、门窗等等都贴出长宽高的尺寸,这样一来,孩子一下子就有了度量的概念。

  再举个例子,怎么让孩子理解温度?就让他自己就决定每天穿什么衣服,如果他穿少了感觉到冷,这个时候你告诉他温度,他才知道温度是和人的感受息息相关的。此时再通过一些小实验强化一下,孩子就对温度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了。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说的数感。

  而且,当孩子发现他居然了解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东西,他会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也自然会爱上数学。“你这样去开发,就等孩子开窍的一天,静待花开时。”

  主动知识VS被动知识

  不管是妈妈还是老师,如果你要教孩子数学,就得知道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发生了什么。有一个现象可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孩子拿到一道数学题,他首先想的是,大人期待我干什么,而不是想我学过什么。此时他是在模仿,即使做对了题目,顶多说明记忆力好。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儿童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孩子都是动物体,动物体在出生的时候,知道自己没有生存能力,而没有生存能力就得讨好有生存能力的人,最容易讨好的人是谁?就是爸爸妈妈。上了学以后,孩子就知道,第二个要讨好的人是老师。于是,孩子在做任何给他的任务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讨好亲人和老师,看他们期待他干什么。

  这就好比学英语,你可能背会了几千甚至几万的单词,但真正能灵活使用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主动词汇。学数学也是一样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做题,那孩子学到的都是被动知识,这样一来他就无法主动地去用。

  那什么是主动知识?就是每天用眼睛看、动手量、用身体感受的,这就是孩子主动学到的知识。当我们和孩子聊解题思路的时候,没有主动知识的孩子很自然就卡壳了。

  所以作为最容易给孩子主动知识的爸爸妈妈,要多做一些努力,利用孩子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假以时日,数感就培养起来了。哪怕这些主动知识不多,但孩子能够通过组合,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必然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教育最基础的前提。

  事实上,现在很多市面上的数学题就有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举个最著名的例子,鸡兔同笼,这个问题就根本不来自现实生活,试问哪个小朋友真的亲眼看过鸡兔同笼?还有火车相遇问题,火车怎么可能相向而行?再比如那道经典的水池一边放水,一边注水的数学题,这些题目都未免太不现实了。

  而孩子在启蒙阶段,真正应该接触的,是坐公交车坐几站,每站几分钟,到学校要多久?或是坐电梯从家里到楼下要几分钟这类源于生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让孩子对数学敏感起来,更重要的是不会让孩子早早地就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B=外滩教育    S=孙路弘

  B:您怎么评价近年来奥数的变味?

  S:我同意奥数变味的说法,对此我有三个解释。

  第一是奥数的目的变了。当年我们至少认为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且当时中国的高科技领域和现代化领域都需要科技人才,所以办奥数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基础。而现在学奥数的目的是为了升学。

  目的变了,紧接着带来的就是方法变了。由于目的变成了升学,所以更多是为了拿好成绩,因为升学是靠成绩的。而我们当年办奥数班不是为了拿成绩,我们是为了数学思维,为了数学基础。

  所以当时更倾向于思维训练,虽然最终也是要看成绩,但我们当时很多测题都是思维型的,不像现在很多都是技能型或者熟练型的测题。

  第三,内容变了。当年的奥数内容更少而精,这就允许我们可以在一个地方走得很深。比如说数论的内容,我们可以讨论一年。

  不像现在,内容特别庞大,既有数论的内容又有几何的内容,既有方程的内容又有曲面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数学前段的全部分支,所以内容也有了很多变化。

  B:从错误中学习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S:错题是一个材料,我们得在这个材料的基础上,想办法把教育的概念放进去。所以错题是最好、最难得的机会,人们犯错误,知道原因后起码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很珍惜孩子犯错误,然后我会把错题分成几类。

  概念错误绝对不能饶过,如果是规则错误,我要追问是规则理解错误还是操作错误。如果是规则理解错误,我也要关心,而规则操作错误就比较无所谓。

  此外,还有忽视性错误,就是看完这道题以后,急急忙忙地做,然后忽视了条件,甚至忽视了他要问的是什么就开始做题了。这种错误是正常的,是大脑的欠缺性反应,孩子没有形成结构性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超越题目的思想,他还在被动地学习。这是正常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个阶段。

  所以,就第一类第二类错误,是一定要跟进的,一定要从基础开始,比如说概念和规则的理解。至于规则操作和疏忽则没那么重要。

  B:数学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S:如今,我们渐渐能理解,学习数学最关键在于数学思维的培养。那么数学思维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规律。比如你家楼上的门牌号码是什么,又比如电梯每下降一层几秒。这些都是能够总结和归纳出来的规律。其次是规则。一旦你掌握了规律,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去操作。最后是规范。所谓规范就是做事的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而且可以广泛应用。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数学思维不一定从课堂中建立,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建立。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