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教育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12/7 9:53:03 加入收藏
赵小兰在台北的家,父亲赵锡成一年有九个月出海在外,在船上服务。家里的大小事,全靠母亲朱木兰一人打理,虽然赵先生的薪金比别人优厚一些,还得靠太太勤俭节约过口子,包括使用不易起火的煤球烧火煮饭。
特别是来到异国他乡的创始期,朱木兰是操持家务的一把手,怎样把有限的美元变成全家丰衣足食的日子,她从来不说,以免扰乱全家大小苦苦挣扎的宁静。
赵小兰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那样从容不迫,为全家准备可口的三餐,家里干干净净,被营造出一种舒适温馨的氛围。
赵小兰赴美一年后,入境随俗,想举办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对。妈妈完全赞成女儿的这个愿望。
于是赵小兰邀请了许多同学,并和妈妈做了精心准备。
可是那天晚上只来了两个同学,小女主人公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母亲的心灵感应着女儿的心灵,她不动声色,照样举办生日派对,照样切生日蛋糕,照样唱生日快乐歌。
朱木兰女士就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向孩子灌输处变不惊、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
赵小兰概括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
“母亲让我们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我们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男孩子或者其它什么人,我们都不会示弱。我们要自重,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母亲让我们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沿袭中国传统,取中西方教育之精华
赵小兰出任美国劳工部长职位后,对母亲说的一席话令人回味:“妈妈,也许现在别人对我的看法不一样,但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同,我还是原来的我。相反,我认为还有许多优秀的人才,只不过是我运气比较好而已。”
当了部长,赵小兰认为自己还是原来的赵小兰,这就是母亲的影响。
朱木兰的教女有方,传到了老布什总统的耳朵里。有一次,老布什在白宫接见赵锡成夫妇和他们的6个女儿,特地对夫人芭芭拉•布什提起,要向朱木兰学习。
朱木兰取中西方科学教育之精华,在中西文化和人生交叉的坐标中选择最佳点,中西合璧,因材施教。
朱木兰治家,基本上沿袭中国的传统,并不洋派。她自我总结说:“我对孩子是严而不苛。规定的事,一定要做到,尤其要以身作则。
比如说她们年幼时,晚饭后,父亲在处理公务,我就让她们做功课,大家都不可以看电视,父母也一样。
后来家庭富裕了,家中人多,请了个佣人,但我要孩子们必须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年轻人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各自分担家务。”
每逢周末,还要求女儿们一起做家务事,包括整理园中花草、清理游泳池,甚至家门口那条宽36米长120米的柏油车道,都是由小兰的父亲带领几个女儿一尺一寸铺设而成的。
在母亲的管教下,每个女儿的内务,自己管理,从小临睡前,自己拨好闹钟,准时起床,赶校车上学。
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父母请客,女儿们不上桌,但一定出来见客,并为客人上菜、添饭。
朱木兰说:“人生并不是‘读书’便足够的。在招呼客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训练,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
“我的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当作辛苦事。当你们读书读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种休息吗?”
教育子女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严
对女儿爱而不娇,严而不苛。既注重传统中国“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和中国固有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注重通过西方民主的沟通方式和孩子们获得共识,使孩子遵守与父母间的协议和共识,渐趋智慧和成熟。
三女儿赵小美结婚,晚上亲友们到赵府吃宵夜,赵小兰亲自为大家盛饭,她的大姨父张祥霈先生打趣道:“今天这碗饭价值连城,真不敢当,有劳副部长(当时任联邦政府运输部副部长)来端饭。”
家规如山,持续至今。
还有一条家规,女孩子在外面的花费,要拿收据回家报账。
赵小兰念大学的学费,曾向政府贷款,暑假时打工赚点生活费。父母常对女儿说:“我们主张俭省,但如果你们要学东西,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