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小学教育比你想像的还重要

来源:不详 作者: 彭明辉 已有0人评论  2016/10/26 14:54:03  加入收藏

  3、从孩子的观点看教育

  小学生所以难教,不能单纯地只是以为他们「不懂事」。有时候,小孩子之所以没有办法「守规矩」,是因为大人已经在被社会制约的过程中丧失掉太多人的可能性,而小孩子却还保有这些可贵的可能性。譬如,我们一般大人只要拿起画笔,就只会想到要画一张「很漂亮」或者「很逼真」的画,而很少人会想要去画自己内在最真实或「不吐不快」的感受,因此画出来的东西经常毫无感情,死死板板的。但是,小孩子却因为还没有被制约过,对「画画」是什么意思,没有定见,因此往往会率性地画出对象给他印象最强烈的部分,而忽略其它不曾引起他任何感觉的细节。

  因此,当他喜欢妈妈看他的眼神时,他可能画出大大的眼睛,而忽略了鼻子和耳朵。就艺术创作的理念来讲,绘画本来就不是在「写实」地画一个你没感觉的对象物,而是在画你对它的「感觉」,因此忽略掉没有感觉的细节,才符合绘画上的「真诚」。由於小孩子这种天真里有大人早已遗忘的可贵情感和本能,因此德国抽象主义画家保罗.克利就特别重视从儿童绘画去汲取他的灵感。

  大人常常用过度社会化的眼光去看小孩子的世界,因此忽略了小孩子可贵的地方。小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有时候反应的不是他天分的高低,而是他接受社会制约,放弃非社会性本能的快慢而已。

  一般来讲,学习表现好的小孩天分通常都不错,可是这里头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没有独特的坚持与创意;学习表现缓的小孩天分往往较不出色,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特别有创意,思考比大人灵活,因此很难习惯于一种事事都有成规的僵硬体制(爱因斯坦显然就是这种例子)。

  因此,当我们在引导小孩子进入成人社会的过程中,必需注意到两件事:其一是不要在引导小孩进入成人社会的过程中,轻率地截除了他们成规之外的创意;其二是不要粗率地去判定小孩的愚、智、优、劣,或者替他们决定他们未来有没有足够的天分往某个方向发展。

  我儿子国中的辅导老师自信满满地用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国小以来的笔试成绩告诉我:「你儿子在数学这一科的天赋很差,以后注定是表现平庸的人。」可是,她完全忽略了我儿子从小没有家教,没有补习,没有参考书,完全自修,欠缺计算的熟练度这些特质。国三时,我要儿子逐章自己整理国中数学讲给我听,我再问问题直到他能讲解清晰,理路严谨为止。这样训练半年以后,他在高中联考的数学成绩已经相当不错,大学联考时则以数学取胜。

  小孩子是未经社会制约的有机生命,他用我们无法彻底了解的方式在感受这个世界,用他自己摸索出来的方式在接受外界的刺激和回应外界,他有他自己因人而异的成长节奏和次序,绝对不是我们可以准确预期和严格地加以规范的。因此,教育不能用福特汽车的量产模式来进行,也没有办法用工业生产的品管程序来检证教育成效或者一个孩子的学习成效与学习能力。

  面对孩子,我们只能不怀主观地给他所有可能的教育机会,而不要去判定谁有希望或谁没有希望。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什么时机,在什么场合,你会因为那一句话,或那一种神情,对那一个人,造成那一种影响!教育不是撰写电脑程式,也不是在训练狗。狗都有它的意志和不可改的习性,何况是人。我们不应该期望小孩巨细靡遗地接受我们所有的要求,也不应该期待他们随时都能符合我们的节奏。只要不致於太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进度和秩序,每个小孩都应该多少容许他一些出入和犯错的机会。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都把事业上那一套「投资成本效益分析」的僵固心态带到家庭教育,也用来逼迫学校老师走回升学主义的老路。

  我经常听到自以为是菁英的人用这样的方式谈他自己的孩子:我们家老二比老大聪明,老大学什么都慢,以后只要勉强大学可以毕业就好了;倒是老二,我们很有信心,以后念什么都行。

  听到这种论调,我总为他们的孩子悲哀。老大总是会感觉到父母对弟弟的期望的,但是叫一个孩子在这种宣判下活着,情何以堪?其实在我眼中,那个老二只不过比较精灵和会讨好人,会专心用成绩来换取父母的疼爱,却看不出有更多的才华或深思的模样。

  倒是那个老大,有责任感,很会关怀同学,独立性很强,而且一点也不笨,我甚至还觉得老大比较深思,比较有机会发展出属于他自己所关怀的学问呢。如果这两个小孩要我挑一个当未来的研究生,我要那个独立性强而肯为自己读书的老大;至于那个为了掌声而读书的老二,我实在不知道他的聪明哪些会开始转为投机,而掌声停止的时候他又靠什么活下去?

  我们所有衡量小孩的方式与标准,全是社会既定的那一套学习与成就标准,它所考虑到的只是对既定规范的「学习能力」,顶多只能反映「升学竞争能力」而已,根本不见得能反映出孩子的创造性、独立性、主动思考等能力。至于与经济生活无关的人文与社会思考能力,根本就不曾认真发展出一套合适的评量标准,只是被粗糙地归纳在「语文学习能力」这个项目里头。

  用既有的学习评量标准,不要说没有能力评估出孩子未来在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创造力,甚至连孩子未来在政治、经济、管理、人际沟通等重要的现实谋生能力,都没有办法加以评估。所以,爱因斯坦在学校里被当作「智能不足」。面对这样的教育评量体系,我们凭什么从小孩子的成绩去判断她们未来的成就?更凭什么去决定谁值得栽培?

  家长对小孩子的势利眼可以严重伤害孩子的成长意愿,老师对既有教育评量制度的盲点如果欠缺自觉,也可以严重压抑孩子的成长空间。每个小孩在学习过程中,各有各的困难,时而超前同班同学的进度,时而落后。当他落后时,老师对他的耐心与接纳,是他克服挫折感的重要力量来源。有时候,老师的关心与接纳甚至比反覆教诵还要紧。如果老师对他较长时间的落后没有足够的耐心,而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失望的神色,甚至放弃,将有可能导致他更严重的挫折,甚至对自己的没信心与失望。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小孩因为学习成效低,而遭到家长与老师的冷落,对比于家长与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的钟爱,可能会让小孩自暴自弃,或者更激烈地以反社会行为来绝望地悍卫他仅存的一点点自尊。因此,称职的家长与老师,不一定要有丰富的英、数、理知识,但却要对小孩有充分的爱心。

  爱心不是纵容,而是接纳每一个小孩,关心他,愿意去了解孩子个别的脾性和特质。该管教还是要管教,但即使是处罚的时候,都还有办法让小孩感到这是单一事件,不是对他个人的否定,也不妨碍家长与老师对他这个人的接纳。要做到这一点,才真正是小学老师最专业的地方。

  大人多半都早已忘记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也不愿意再重新从小孩的观点去看世界,只急迫地要求小孩迁就自己的生活秩序,而不管在这过程中可能会牺牲掉小孩子那些可贵的本能和天真的禀赋,甚至会不会造成他们的冤屈,乃至于个性的扭曲。

  一个好的家长或小学老师,必需要愿意(甚至乐于)重新从小孩子的观点看世界。他必需要能够体会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甚至于超过大学教授,然后他才可能终身不倦地,一再重覆回到小孩子的观点,去仔细观察那个早已被大人遗忘的世界,以及在那个迥然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奇妙法则:儿童的天真感情,对人的态度的敏锐感受,正在被扭曲中的性情等等。

  如果大学老师可以只是经师而不是人师,家长或小学教师无论如何必需是人师。大学教师可以只是一种职业,不带任何人与人的感情,但家长或小学老师的善良、热情、诚恳、活泼、开朗与接纳却是他绝不可或缺的德性。因为,小学生不是从知识去进行学习,而是从人的态度去学习。家长、小学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学童长大后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态度。

  国中小学生即使学得的知识有小错,以后总有机会自己去修正。知识再渊博的老师,他也不见得能懂小孩的学习过程与特性。反而是教师的人格特质,才真正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教学品质。

  我常鼓励我太太一个简洁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上课时看着学生的眼神,如果他们的眼睛亮起来,你就是成功的老师;如果每一双眼睛都像死鱼,黯然无光,那不是你有问题就是教材有问题。要教到学生眼睛可以亮起来,对老师是极费力的工作,和极大的挑战。它靠的是人格特质,老师的热情,对学生多样化心理的了解与想像,教师自己生命里的感动,把知识恢复为可以感动人心的场景等能力。这样子教书,老师会得到很大的鼓舞:因为她真的进入了学生的心坎。

 总之,给他一个人性化的成长空间,尽可能宽阔的空间,让他做一个自自然然的小学生……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