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国读书会 作者: 米爸 已有0人评论 2016/9/28 19:36:10 加入收藏
2040的职业环境会是什么样子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30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有钱?有房?有车?有工作?未来30年,你知道他们将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
1.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
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可能面临失业。比如现在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
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
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几个公司近几年很火吧。
一个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
第二个小米,小米靠什么?小米背后没有很雄厚的产品工厂,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是不是靠感知来运作的,是不是靠逻辑呢?
再比如海底捞的服务。
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2.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预测
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我们的职业生涯至少也有30多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时候,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5-7份工作,而且换2-3个行业。
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是在害他呢?
3.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
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预计到2016年中国人均GDP到八千美金,2025年中美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3000美金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
8000美金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
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上升。
所以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他们会真真正正的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在我们看来有点小奢侈。
现在的90后主要需求是什么?90后是第一批公开在网络上承认自己是脑残、屌丝,承认对方是女神。心理学上,一个人的内心要极其的强大,才敢自贬到这个样子。
现在的90后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90后从开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1.从理性到感性
着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
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当2040年,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2.从规划到创造
未来我们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
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选择都没有做过。
所以一个真正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3.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
爱因斯坦成功的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
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讲一个真实的发生在小吃店的故事:
一天,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原来小姑娘刚参加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
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
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
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帮你的孩子,拿到这个能力。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