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国读书会 作者: 米爸 已有0人评论 2016/9/28 19:36:10 加入收藏
怎样培养孩子会玩的能力
1.要有游戏世间的精神
咱们做父母的,自己本身也要慢慢地学会玩。在忙完一切工作以后,回到家里,可不能再对着孩子大眼瞪小眼,或者自己看手机不去管他哦。
下班的路上,就应该是情绪模式转换的过程,从公司的“白骨精”模式,转换成家里的“神经病”模式,百无禁忌地陪小朋友疯玩吧。
吃饭、走路、洗澡、睡前,都可以是游戏嘛。
吃饭不重要,吃得开心才重要;
走路快慢不重要,走得有趣才重要;
洗不洗得干净不重要,洗得好玩才重要。
让咱们慢慢锻炼吧,因为30年后,会设计游戏、会讲故事、会随手利用任何道具和资源、会角色扮演、会共情和会跨界的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聚会策划师、游戏组织者是社会上最核心的人才。
2.要有体验幸福的能力
一定要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而幸福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
独处时,一个人能自得其乐、专注沉迷于某项活动,能力水平迅速超越大部分人,就是幸福体验;
聚会时,一群人能呼朋唤友、组织策划于某项活动,让大部分人都玩得非常嗨爽,就是幸福体验。
想必大家都参加过同学聚会、老乡聚会、公司年会、朋友婚宴、客户酒宴、死党生日,如此等等,你能找出几次印象深刻、尽兴而归的场合吗?
很少!对吧?除非碰巧遇到一个“会玩”的家伙。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扭曲气场、影响环境、哄抬气氛,让我们可以轰轰烈烈、爽爽快快的宣泄。这些人才,才是21世纪最贵的,也是最幸福的人。
总之,会玩的孩子,才有未来。
怎样的教育能让孩子成为幸福的人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30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有钱?有房?有车?有工作?未来30年,你知道他们将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
对于70、80后来说,进名校、入外企、做公务员,不管出身如何,通过个人拼搏,总有机会踏上父辈们期待的那种——中产阶级生活轨迹。
而我们的孩子,他们面临的环境和竞争,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
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
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替代;
无限存储和3D设备,已经走进家庭;
想搜索一下要通过技术克服人类语言之间的障碍,需要多少年,才发现今年已经诞生了可以实时翻译的手机工具.……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苏格拉底发明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本意是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讲一个故事:
1956年,一个美国黑人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区里面的白人学校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是不能混合的。
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联邦大法院,6位大法官坐到一起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到底是否违背了美国的宪法。
这也是心理学第一次作为测量学科被引证。
通过实验看到,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之后,虽然孩子只有4岁,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
于是大法官们做了一个定论,这也是美国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这个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
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孩子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的学校的。)
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现在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今天的小学生最需要小学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时候?
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35岁的时候,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到的: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也就是2040年的社会,而不是适应16、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