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赵天娇 已有0人评论 2016/7/22 21:31:12 加入收藏
深藏功与名,利益链牵扯下的赛课既多又滥
赛课这种形式在启用之始,旨在让老师们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素质。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变了味儿。深圳市福田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嵇成中用“多”、“滥”来评价赛课,“很多机构,都变着法子搞赛课。组织者可以从中谋利,建立所谓的人脉关系。”
嵇成中批评教育学会的众多二级学会,真正就某些教育问题深入研究的少,却热衷于组织赛课。譬如,有学会组织的赛课,为了让参赛各方皆大欢喜,竟然取消三等奖的设置,而大幅度增加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名额。有的组织方要兼顾平衡,照顾各个参赛地区。“有的地方派了几个选手,水平都不怎样,竟开会讨论:怎么样也得搞个一等奖吧”。还有“别出心裁的创意”:主办方悄悄塞给落选者一等奖证书,但其名字不出现在公开的大会上。嵇成中说,评审结果的改变,当然得利用关系、物质利益去实现。
他还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的正式身份是大学的教授或副教授,但本质上更像商人,通过发放赛课证书谋取利益。嵇成中称他们为“职业赛课经理人”,并曾当面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们“以赚钱为目的”。
赛课:风雨之后见彩虹
尽管赛课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不少老师仍认为赛课是一个风雨之后见彩虹的过程。
青年教师的成长途径
“我觉得赛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位教师在博客上这样认为。
一堂优质课不外乎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实施。教学设计参赛老师可以借用别人的智慧,然而教学实施却需老师自己去完成。他们需要把教材吃透,把教案背熟,要有足够个情境预设,要有对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关注程度、应变能力,适时相应的评价,自信、运筹帷幄的教态……这都是需要历练方能完成。
贺老师认为,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和教研员、特级教师一起磨课,然后反复地修改、说课、完善,“你的教学水平肯定会有进步。”
“这种磨合有利于自己的教学。”他说,“有了这种超常规的磨练和专家的指导,我在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设计以及如何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确实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他表示,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名度,愿意继续参加赛课。
磨课让课堂更加出彩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在准备赛课的过程中,为了上好这关键的一课,“磨课”成为了每位参赛教师的必经之路。
磨课使得老师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并通过反复的推敲试讲从而使课堂更为完善。
山东的一位老师就对自己的磨课经历难以忘怀,为了上好一堂课,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这位老师在半个月期间内,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上了四堂课。短短40分钟的课堂,却磨了40多遍,一样的教学内容,经过教学设计的不断修改,逐渐完善。“在一次次磨课中,我感受了团队的力量;在一次次磨课中,我感受了成长的喜悦。整个磨课过程,对我来说就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它让我在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抛弃了形式上的花哨,努力去追求课堂的简约、朴实、高效。如果用禅的境界来诠释磨课,那就是磨课之初,山是山,水是水;课中有悟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课后彻悟时,山仍是山,水仍是水。这真是洗尽铅华显本色!”
赛课为我答疑解惑
赛课往往采取的是团队合作的方式,它集结了一批学校中最为优秀的教师,通过讨论、交流、碰撞,让一堂课在最大程度上变得近乎完美。在这样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相信每个老师都会从中有所收获,甚至一些教学上的疑惑不解,都可以及时得到解答。
这一点,很多经历过赛课的老师都心怀感激,“经过这次课,我明白了,课堂的生成是无法预料的。”、“虽然这次的课没有成功,虽然不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过程,但是我想这是我5年教学生涯来,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在教学上的成长,第一次得到锻造,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这次赛课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以后的每节课上我都会有意识的注意,让这些问题成为习惯,让习惯成自然。”……
在赛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学上的实操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集体的智慧在这里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或许,我们老师只是想让赛课更纯粹一点,
让赛课更真实一点……
拒绝花里胡哨,让赛课回归常态
一些老师呼吁,赛课应回归常态,拒绝花里胡哨。
那么该如何开展教学竞赛呢?有老师建议,要变以一节课论成败的做法为“主题似的教学研究”,如语文学科的“怎样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但看老师在一堂课上的表现,还要通过答辩考察他平时的积累和反思、研究能力。
让演员型选手退出舞台 ,把机会留给优秀教师
让“演员型选手”从赛课的舞台上退下来,推荐和选拔大家公认、学生欢迎、代表课改方向的优秀教师参赛。为了展示真实的课堂和水平,让老师们远离那些“导演”,避免反复磨课,赛事的组织方应该临时抽课,不事先指定内容,然后让选手们封闭起来备课。
从教学效果出发,改变评价导向
目前,评委们关注更多的是老师。他们常常坐在教室后面,面对的是老师,看着学生的背影,至于学生的面部表情、精神状态,评委们似乎没有真正上心。评价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即使老师被挂在了黑板上,授课也不流畅,但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活力,这堂课就是成功的。”陆士德说。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