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长派微信公众号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7/18 11:06:39 加入收藏
吴颖惠: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颖惠:过多的分段和重新洗牌导致人才培养间断
人的成长分为身体和心灵成长两部分,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慢教育需要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这个过程像植物一样慢慢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让一个孩子成人,而不是成才。
在我看来,缩短学制不符合教育规律,缺乏对教育基本的尊重!
在学制上,我个人比较青睐九年一贯制,因为九年一贯制有很多的优势:包括让课程不间断;让一个人持续发展;让孩子在这个中间节约一年的小升初的时间;最后还可以让孩子受到连贯的教育。
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新建校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包括同一个校区和异地校区两个模式。像海淀区理工大附中、理工大附小这样的学校开始实行一贯制,还有新建的学校完全按照一贯制建,不允许再建单独的小学和初中。
我们国家的学制在12年的基础教育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段三个段划分过多了,中间再加上一个重新洗牌,重新升学的问题,把基础教育弄得复杂化了,小升初、初升高考试被赋予了过多选拔的职能,导致了人才培养方面的间断。
如果从教育发展理想状态的话,最好十二年一贯制,但是也有人认为非义务教育性质是不一样的,国家财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觉得能减少一个分段是一个分段。
熊永昌: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熊永昌:如果需要缩短,首先该缩短高等教育学制
从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来看,博士毕业年龄偏大,发展空间不足,不见得比硕士生好用;而在进入职场后的职业培养阶段,已经面临结婚、生孩子的问题,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往往就在33岁以后了,所以如果说学制改革需要缩短学制的话,我觉得高等教育确实应该缩短。
过去的学制改革对于目标过于强调,出发点是很多政治因素、对规律的研究不够,也有一些研究的成果没有得到尊重。
学制改革还应该考虑统一和多样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在我国目前统一走向极端的时候比较多,但是学制改革在统一和多样性之间还得尊重规律,课程和内容的配合,包括管理体制的配合都得充分的考虑。
除此之外,学生的选择性不足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除了学制上的选择,在学科的选择上也应该给学生这样的空间。
杨明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杨明全:学制改革的核心是如何灵活调整、合理分段
学制改革不单纯是延长或缩短年限的问题,其核心应该是如何灵活调整、合理分段。
目前世界范围内学制大概分为两大阵营,第一个阵营是美国学制的系统,即“633”学制。这个阵营在“633”学制背后也在调整,是初中和高中区分很明确,比如说法国,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
第二个阵营是英国的体系,英国基础教育年限是13年,比美国多一年,最大的不同是初中和高中区分不明显,英国08年引入了国家课程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用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关键阶段”,一共有5个关键阶段,第一和第二关键阶段是初等教育,5—7岁是第一阶段,7—11岁是第二个阶段的,这合起来是初等教育阶段。接下来是中等教育阶段,不分初中和高中了,由第三个关键阶段是7、8、9年级,中等教育阶段是10、11、12年级。而大学预科是第五个关键阶段。
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学制也传承了英国的制度,实行“8+2+2”学制,这八年又划分为5+3。德国也是属于这个体系,小学四年,剩下的9年是中学,中学里面让学生们选择定向的阶段,后面是分流了。总的来说,世界各国总的加起来是12到13年。
学制是非常复杂的概念,不仅仅是年限的问题,还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脑科学发展等综合的产物,既然学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结果,学制改革也是在教育发展过程里面完成的,这里面最核心的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各国在调整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一点。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