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严育洪 已有0人评论 2016/7/15 9:43:00 加入收藏
挑战性是任务的显著特点,其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并对学生产生以下几种吸引力:
一是任务的“有疑”对学生构成应对挑战任务的吸引力。例如“生活中的容器为何大多设计成圆形?”就是一个“有疑”的任务,而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必须学好圆的知识。
二是任务的“有劲”对学生构成应对挑战任务的吸引力。例如“你会用圆规画出一个逗号吗?”就是一个“有劲”的任务,而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同样必须学好圆的知识。
三是任务的“有用”对学生构成应对挑战任务的吸引力。例如“怎样包装最节省纸?”就是一个“有用”的任务,而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必须学好表面积的知识。
任务提出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具有的挑战性能驱动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
化人 最大程度发展教学关系
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挑战性任务的设计,特别是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挑战性任务,跳出偏向“书本式”表达的框框,将“书本习得”与“社会生活”彼此相融,将书本内核与生活外延互相渗透。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曾说,师本教育就像是传动的两个齿轮,教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这样的方式属于连动式;而生本教育就像启动汽车一样,教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这样的方式被称为激发式。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就是给学生启动自身动力系统的一把钥匙,看似是外给的,却因为学生心向往之而成为内需的。
学习力是本质的竞争力,由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三个要素组成。传统课堂常常面临“三力”不强的局面:学习动力更多地靠外驱力激发,这种靠外驱力激发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行为常常不能得以维持,许多小学数学内容缺乏挑战,再加上教师“小步走”波澜不惊的教学方式,很难磨砺学生的毅力,最终这种平铺直叙的教学无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让学生具备强劲的学习力,我们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知识资源,它是学习力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学习力也就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这种知识资源可以通过真实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驱动学生在处理知识资源中不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最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从更高层次看,学生的学习力还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学者齐莫曼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包括“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与谁一起学”等6个方面。任务驱动式教学,首先解决了“为什么学”这一首要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而产生学习动机,之后,教师就可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制订“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与谁一起学”等学习方案,以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入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会越来越放手,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开放。
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挑战性任务的设计,特别是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挑战性任务,跳出偏向“书本式”表达的框框,将“书本习得”与“社会生活”彼此相融,将书本内核与生活外延互相渗透,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人”向“社会人”发展。
变课 最大程度优化教学结构
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课堂具有整体感,而其常常采用的“倒叙”手法让课堂具有艺术感,例如把课尾练习阶段的知识应用设计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实任务,并放置在课首导入环节,以此驱动学生的新知学习。这样“倒叙”的教学,更容易获得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让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哪些根本性改变呢?
第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不知情”的状况,实现了有目标的学习。
如今的课堂,尽管新课程提出了知识的生活化,但许多教师仅仅只是注重了知识从生活中的“来”,把生活作为知识的引入,却不注重知识到生活中的“去”,只是在练习中放入几道生活应用题,此时教师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的运用,而非知识的应用。这样的教学面貌,是因为教师常常只是以知识传授为完成知识目标的任务,课堂教学大体以知识的生长和生成为设计的线索,先是沿着知识“从哪里来”、“该怎么走”“到哪里去”的进程呈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弊端,是许多情况下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一般要到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才知道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种一开始不知情的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为学习而学习。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