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让教育回到常识,以常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政涛 已有0人评论  2025/10/27 8:15:20  加入收藏

“教育常识”理应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本源,无论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技术、技巧和方法,还是教育智慧,都是源发于“常识”这一“根本”并从中流淌出来的,由此构成教育活动的基础,成为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判定一位教师及其教育活动是否有根或有根基,是看其灵魂深处具有多少“教育常识”的基础,更要看他的每一个教育行为细节中展现了怎样的“教育常识”。        

 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常识     

 教育常识从何而来?有很多可能的答案:从古往今来的教育思想中来,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来,从个人的感悟中来……如果要刨根问底,对人的理解和认识,是教育常识得以产生的根源。之所以有如此结论,与我的个人习惯有关:凡事总喜欢寻找根源,喜欢回到问题和现象的原点去探究一番。我相信,回到原点,就是回到根源,回到根源,就接通了地气,找到了生长和发展的源泉,如此,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有了源源不绝的动力。没有了根的花朵树木,是注定要衰败消亡的。     

 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看来,“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不符合或者无视人的天性的教育常识,是没有根基的教育常识。 

 人生虽然是短暂的瞬间,但它依然具备变为永恒的可能。如同诗人布莱克所吟:“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然而,没有根基的短暂和刹那却是虚无。 

 要获得合理的教育常识,前提是知晓有关人的常识。“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乌申斯基的这番话同样适用于教育。教育既然是直面人、发展人的事业,那么,不懂得人,就不懂得教育。作为哲理散文大家的周国平说得十分中肯:“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衡量一位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是否进入了智慧的境界,不仅要看他有没有与教育有关的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更要看他有没有直抵人心、洞察人性的智慧,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人性的理解。达到此种境地的人,教育智慧和人性智慧已然形成了交融共生的状态,有什么样的人性智慧,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智慧,反之亦然。 

对教育最透彻的理解,往往浸润着对人生最通透的感悟。教育透,则人生透。人生不透,教育也难免隔靴搔痒。 

我们不妨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体悟生命的过程。教育,就是对人的存在之谜和成长之谜的勘探。教育之所以能够永恒,是因为它能以自己的方式,解开人类共同和永恒的存在谜底和生存难题,教育以不容替代的方式触及了这个难题的内核:生命生长的难题。人的存在之谜,是在自身的生长和发展中逐渐得以展现并得到揭示的。如果人生是一幅画卷,画卷徐徐展开的过程,是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就是这幅生命成长画卷的书写者、描绘者和解释者。教育需要像意守丹田一样意守人世重大的精神难点,像打开天门一样打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发展和灵魂救赎之途。人生的密码就是教育的密码,它们相互构成,彼此揭示。    

 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对人的认识远未穷尽,但大抵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常识。其中有一些与教育常识密切相关的常识,是具有源发意义和根基意义的常识,因而需要我们首先知晓。 

 教育常识的大门,将从这里开启。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本文选自《教育常识(第三版)》)

0
0
关键字:
上一篇: 杨振宁谈教育——十个代表性观点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