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作者: 李斌 已有0人评论 2023/12/12 13:47:03 加入收藏
变革目标(十)校园学习场景如何一体化建构,自适应生长?
如果学校只有一件事可以持续唤醒学习者的积极情绪,那就是“空间场景”。
关键问题:
未来学校“一体化建设”如何才能“全维度抵达”?
行动要领:
A、学校建筑环境前置策划:新学校建设,以前置策划确定“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建什么样的学习环境”;
B、学校建筑设计:学校建筑设计不是功能模块的简单堆砌,而是基于教育观念的内外部形态和材质的表达;
C、学校品牌系统设计:形成学校的整体精神文化形象感;
D、校园空间环境综合策划:整体筹划校园空间场景教育及文化定位,指导校园环境设计方向;
E、校园空间环境整体设计:看见未来校园空间环境落地的真实样子;
F、环境创意课程:打开思维,一起玩转创想世界;
G、云上教育空间设计:基于虚拟校园和元宇宙课堂的概念,产生更加非同凡响的云上学习方式。
变革目标(十一)教育技术体系怎样实现有效赋能?
从应用出发的探索没有门槛,没有止境
关键问题:
1、未来学校如何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环境,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私人定制”模式?
2、老师的教育教学场景,对技术的需求究竟有什么?
变革目标(十二)多头干扰与外部风险怎么化解?
越来越热闹的问题,需要越来越冷静的系统
关键问题:
1、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督导检查如何轻量化承接?
2、集团学校的各分校如何实现自主发展,彼此借力?
3、校园安全和依法治校怎么完善?
变革目标(十三)办学资源观如何破冰升级?
在有限的校园,做无限的教育
关键问题:
1、学校内生资源如何系统创建?
2、怎样做家校社一体化的资源建设?
3、如何走向“全资源育人”?
由于时间关系和篇幅原因,这份“面向未来的理想学校行动路线图”只能呈现一个粗略框架,更加详细的“行动要领”我们制作成为了一份完整手册,扫码可以获得或者购买“年度12本书”获赠。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份路线图的编制虽然参考了大量文本书籍,依然有不少认知不全的局限;其目的也不是让学校变革在这么多维度齐头并进,而是想让你的头脑中先有一张全景“山川图”,理清关键“岔路口”,才能够分时段、找契机根据学校实际,在能够做的地方先做起来,让能够起来的教师基于不同的分工先研究起来、实践起来。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中国历代教育人追求了数千年,为什么依然是21世纪最大的困扰?面向人人、面向未来、终生学习、责任担当、充分发展、静待花开的教育,我们尝试了20余年,为什么没有大规模抵达?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终于展开了文明进阶所推动的全新可能,需要我们学会以科学的行动地图,让所有的实践价值环环相扣,重置系统、重置系统、重置系统。
三、面向未来的理想学校:来自2023年度好书的十个洞察
风向标的最后,我代表组委会发布教育管理者不可不读的年度12本好书。
对于我来说,也许对每一位有愿景的教育管理者而言都是如此,抵达面向未来的理想教育别无他途,唯有方向、系统、细节与热爱。而我们要这样去行动,要这样久久为功,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会外卷”,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的认知,更高阶的工具,帮助自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系统放大能力,细节夯实行为,热爱赢得同盟,同时以深阅读对抗浅薄与虚无。
换句话说,学校管理团队的书柜里,教育人阅读的质量、宽度、深度,藏着学校的未来。另一方面,我们总会发现,每一年的年度好书,总会给出我们应对时代变局的高光洞察,精彩思路,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今年的年度十二本书,对于我在上面向大家所提供的一张图,具有更细节的说明,以及更开阔的延展。
1. 看见明天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本书的三位作者来自三个不同领域,其中一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美国前国务卿百岁老人基辛格,他们的合作带来更加开阔的视角,从技术延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当下未来等各个层面,深入浅出地描述了人工智能将对这个世界带来的“程序性改变”。
2. 看见中国的可能--《经纬华夏》
本书号称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托付之作——“天地之间应有如此的中国”。他对于中华文明的基因具有无与伦比的通透理解,对于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人精神”属于自己的走向与可能,本书的思考提取堪称集大成。
3. 看见今天的孩子 --《写给分心者的生活指南》《立足未来:今天的孩子如何应对明天的世界》
教育必须要看见今天的孩子,我同时在这里推荐了两本书,因为无法割舍:一本指向学校常常遇见并视为问题的孩子们,我们如何理解与帮助他们;一本帮助我们以明天的世界为背景,正视今天的儿童需求,并且给出了更有希望的判断和更开阔的解决思路。
4. 看见学习的进化 --《学习的进化》
学习原来也在不断地进化,学习又会在不远的将来向何处进化?怎样的学习才会指向创新型人才,未来的学习将如何颠覆我们的想象?这本出自教育、科技、哲学“三栖达人”的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先生的书,绝对值得认真细读。
5. 看见学习的科学--《精准学习》
基于脑神经科学,我们课程与教学设计哪些是失败的,哪些是成功的,如何走向更精准的学习,人脑怎样才能比AI学得更好,本书是我目前所见最有价值、帮助我们科学认识大脑对学习方式如何反应的力作。
6. 看见学习的设计 --《转变教育主题:HTH20年创新性学习项目精选集》
中国教育人特别熟悉的一所美国学校“HTH”,当我意外发现他们出版的这本书时如获至宝,因为它完美印证了我对学校教育课程与学习方式的理解——以大千世界、周边社区为蓝本,我们如何走得更远,却又始终牢牢地站立在学生深度学习的立场。
7. 看见学校的干法 --《变革的方法》《深度目击:十一学校为什么》
重置系统,变革的方法如此重要,变革的细节也必不可少。这两本书一本出自沈祖芸老师,方法拆解;一本出自蒲公英教育智库,全角色讲述。我把它放在一组,因为都是以北京十一学校为背景,配套一起读,个人觉得基本上对迈向这一进程的学校有醍醐灌顶、打通关节的作用,隆重推荐。
8. 看见事业的成法--《成法》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先生的集大成之作。未来的事业组织究竟如何取得真正的成功?稻盛先生看见了以利己为核心,自利利他的逻辑模型在这个时代的根本困境,完整阐述并亲自实践了以利他为核心,利他利己逻辑模型如何走向个人与组织的成功。这一套哲学深深的影响了我本人和蒲公英教育智库。
9. 看见人生的目标 --《人生设计课》
你的人生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如何设计你的人生?虽然没有最优解,但是却有逻辑链,认知升级,行动升级,特别推荐。
10. 看见苦难的意义 --《苦难的意义》
一场真正幸福而有意义的成长,究竟我们曾经忽略了什么?本书适合帮助全体教育人甚至父母补上最关键的一课——苦难。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怎样才能以恰当的方式自愿受苦,从中发现人生的丰富意义?这里有一位来自认知心理学家的建议。
今年的年度12本书,您若感兴趣,可以点击文末图片获得,同时我们随同这套书还将赠送刚才所讲的“面向未来的理想学校行动路线图”完整手册,希望能够有幸在你的书架、学校的书架甚至你所看见的有需要的朋友书架陈列,让我们共同以深阅读对抗浅薄与虚无,以深阅读启动变革行动。
结语:我们的乡愁”
各位同仁,办一所理想的学校,是几乎所有教育人的“乡愁”。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曾说,“乡愁是所有痛苦中最高尚的一种痛苦。”
面对“乡愁”,我们一次又一次选择对当下习以为常之事的“叛逆”,一次又一次作出难而正确的选择,这条路并不容易。然而一切正如作家杨绛所说:“走好认真选择的路,别选择容易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身为有理想的当代教育人,我们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所以我们将在“乡愁”中迈向未来。
未来,生于历史的脉动中,长在必然的觉醒里。
各位同仁,在这场觉醒中,伴随我们的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那句话: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你要做整个的校长。
这场觉醒里,每一位行动者都曾因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而窘迫;每一位创变者都需要在骨感的现实中,一边寻找奔赴理想的动力,一边寻找随遇而安的空间。
这场觉醒,让我们告别野蛮生长、“以伤口换分数”的教育时代;让我们曾在规范的压力下学会保护活力;曾在单一的指挥棒下中探索“鱼与熊掌兼得”;曾在巨复杂的现实中在小心翼翼回避陷阱,又不断去撬动行动的“油门”......
企业家马斯克曾这样自我追问:我不想利用人性下坠的力量赚钱,我该怎么办?
同样的理想,此刻,我们在千年追问中捕捉到中国教育人不老的使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今天的我们如何去创建一个森林般的教育现场,让每一位学习者各安其位,自得其所?
回答我们的,除了这些年无数讲台上成熟担当的心,还有你和我从青年岁月传来的回声——
纯真而不失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埃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的共同追求。(李克强)
谢谢倾听!
(作者: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总策划)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