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作者: 李斌 已有0人评论 2023/12/12 13:47:03 加入收藏
2.理想的国家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对于“理想的国家”是什么样子,已经有了基于多数人共识的国家描述:“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的改革与发展生态、对每个人的生命生活将带来什么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先行探索看见其生长的脉络:
2019年,我们今天所在的这座城市深圳,被国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中包含五个特征: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2021年,浙江被国家确定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也是五个特征: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法治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
再关注一个细节,关于物质文明。浙江省在实践中关于“共同富裕”有三条原则:第一,上不封顶,鼓励企业家合法所得越多越好;第二,下要保底,把社会的底层保护好;第三,全力扩中,扩大中产阶级比例。
还有一个细节,关于精神文明。2023年6月,习总书记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到“两个结合”,其中一个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称其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所以,我们的认识是,理想的国家,是以全体国民文明水平的显著提升,也就是以教育更高水平的育人成效,以儿童蓬勃发展的创造能力、精神品格为特征,作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基。
3.理想的社会
社会剧烈转型,“众生皆苦”。每个人都感到受困于这不尽如人意又来不及完善的系统之中,动弹不得。但却让我想起18世纪启蒙思想家亚当·弗格森的一段话:“自由不是意味着从一切束缚中解脱;正相反,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人人都能在全部正当的约束下,做真正想做之事。”
正当的约束,需要完善的系统;自由的追求,需要健康的心智。
去年的年度风向标,我们提出了关于“健康社会”的新国民愿景,其中有一些叙述是——
一个健康的社会,允许强者变弱,也允许弱者变强;
一个健康的社会,国家要承担国家的责任,个人要承担个人的责任,家庭要承担家庭的责任......
今年我想要增加的两条是:
一个健康的社会,面对嘈杂的声音,我们需要有超越现象追问真相、超越浮浅辨识价值的能力,需要在多数国民心智中确立更完整的事实、更清晰的逻辑和更深邃的文化自觉;
一个健康的社会,要达成一种全民共识——别人的繁荣,不是自己的枯萎;恰恰相反,整个社会的追求枯萎了,才是每个个体、每一阶层的灾难;这个时代的人心与理想枯萎了,才是每个孩子、每所学校的灾难。
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它所对应和需要警惕的是畸型的观念:赚钱第一;分数第一;劣币驱逐良币;问题都在别人;立场大过是非;人人不守本位;个个喜欢捷径......换句话说,畸形的社会里,自我中心的人生哲学如瘟疫一般相互感染,人们对什么是高价值的行为与事物,失去了判断力。
4.理想的教育
前几天看一条视频,说到一个现象:我们在全世界学习钢琴的学生比例最高,然而生活中听钢琴音乐会的比例却最少。我们都知道,这不应该是理想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必须做什么?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有两个主张:
第一,在传承与守护国家社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而不同,自由生长。学校的目标,尤其是核心目标,要从以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为主,转向以激发学生的素养生成和内在潜能为主,同时帮助他们在最优“长板”上得到平衡的发展。这是古往今来教育的全部理想,只要是内心持守本位的教育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往前多跨一步。
其次,理想的教育致力于培养理想社会的建设者,尽量少输出破坏者。所以对学习者在自我目标感、自主掌控感、天赋内驱力等方面的人性动力激发,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学校发展、学习转型的第一步。但必须认识到,我们需要走向教育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教育必须通往更高层次的利他主义、社会价值、人格理想,才能看见完整的目标感、持久的内驱力和平衡的权利观。
我们再复习一下国家顶层设计的描述。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
适应性,更好满足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充分性,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学有所教;
全面性,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区域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丰富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多样性,为所有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
现代性,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开放性,跨界融合,有机融入社会,与他国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所以,面向未来的学校办学行为的重心是什么?我的建议是三条:第一,学校当然可以追求名校升学率,但不应该再成为第一甚至唯一追求;第二,学科成绩普通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发挥,拥有同伴中的自信;第三,让公共价值,而不是个人或族群私利,成为学校、年级、班级、学科、家庭关注的重心,和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方向。
同样,追求面向未来理想教育的区域生态,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也呼吁尽快推进三个“新基建”:1、什么事不能进学校,什么事可以在什么前提下进学校,立规立法;2、在学校课程与育人目标的基本规范下,把学校、教师的主动权有什么介定清楚,立规立法;3、生均经费、师均经费保基本,除此之外学校发展动力经费如何生均公平师均公平?区域公示,立规立法。
一切,都是系统性的难题,需要系统的构思,和一颗我们每个人“头虽白,却仍天真”的心。
5.理想的人生
今年教师节,我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亲爱的老师,请您一定要幸福
那是我们为人师者真正的本分——
用自己幸福的生命
去唤醒和拥抱一群寻找幸福的儿童
教育人如何才能真正走向幸福?我们当然离不开高质量的智力生活、成功的职业感受、健康有保障的生活品质、积极互动的人际关系......但在我看来,最为首要也最难建立的,却是人生的意义感,这是走向幸福人生的精神根基。
时代有一个深刻的创伤,叫“守不住的传统,到不了的未来”。当人的价值不断被时代解构,才华技能总是跟不上成功的预期,就会导致“精神无根”,带来意义感的荒芜,幸福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那么,什么是今天的教育人乃至所有人幸福生命的根基呢?我们必须有一个目标的转向——从更多追求自己的成功,走向更多追求美好的意义。成功的发生,是一下子的事情;而美好的发生,才可以做到时时刻刻,绵绵不绝。
美好的人生意义感究竟依托于什么?不同的人各有答案。我的理解是三个方面:追求自我的提升;贡献世界的美善;实现精神的传承;当然身为教育人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做事原则:功成不必在我。
另一方面,通往美好与幸福,还取决于你对世界的信念是什么。
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是丰盛的还是紧缺的、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是精彩的还是无趣的、是活的,会跟你互动,还是冷漠且没有目的......归根结底,你认为这个世界本质上是可以好的,还是不断变坏的?
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可以好的,你很可能会有一种使命感,你认为人生有意义。
我们需要信念的更新——因为,你对世界的信念决定你的人生;你对世界的信念决定了世界的未来。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