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技术改变教育 >> 浏览文章

智能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展望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山东省教育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6/6/22 8:39:50  加入收藏

  (四)智能评价

  发布课时和试题

  历下区智能教室

  (五)智能管理

  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现代教育管理智能体系。

  威海的校车智能化管理,家长可以知道几点发车,车速等信息。

  第二个问题:智能教育:用互联网技术重构教育

  比尔盖茨的语言

  现代学校的模式诞生于英国:

  (一)课程供给主线

  供给者——教师、学生、教学共同体、专业教育机构

  教学不再是教师单枪匹马的问题。

  “分享经济”也叫“协同消费”,是指资源所有者

  互联网+——教育的协作与分工

  信息技术革命为分工协同提供了必要、链接、高效的信息工具。

  昨天,东平卜庆振和四川韩静的跨界协作不就是教育创造智慧的合成,没有技术怎么能够实现呢?现在可以实现了,打造了流行歌曲学习语文的好课程。

  他们现在在组织了长歌行同频创作组,扩展了协同范围。他现在又在做东平文化行旅的研究。

  当我们形成了很多课程开发共同体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教育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

  课程呈现方式电子化:从教师的电子教案到学生的在线学习资源,中小学课程资源呈现的电子化时代已经开启。

  交互式电子课程资源

  共享式课程:区域电子课程资源建设

  优秀的在线教育资源按理确实应该让更多的师生分享,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活动反馈线

  例如青岛市实验小学的运动手环。建立数据采集系统,这个方向,我个人认为不会很遥远。

  这个有什么好处?这是教育个性化、差异化供给的基础。

  (三)教育流程再造

  青岛市南区生物学科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学习流程的再造

  世界经济论坛20日发布的报告称,数字时代人们的上网时间已经超过睡眠时间。老师的权威受到动摇了。

  “学习的范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强调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推崇学生自学习、自组织、自培养。

  着力构建五个学习课堂——传统和显性的教室内课堂、校内课外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活动。

  (五)考试评价线

  智能考试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传统的阅卷负担很重。

  我们一直强调,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考录取,要从冷冰冰的分数之外,看到活生生的人。

  现在,我们把综合素质评价放到里面,就是因为纸笔考试主要是知识。

  中国人对付考试是很有办法的。我们的考试评价用技术嵌入后,互联网使得信息数据成为教育生产力解放的最佳催化剂。

  现在的很多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有些地方老师以排名来给家长,刺激家长与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到底哪些知识不会,我们应该建立学习效果的矫正体系。

  (六)教育管理再造

  数字化技术使学校知礼层级更加扁平,应借助大数据,建立学生从入学、学习、生活的一系列的管理举措。

  我们昨天看到了汶阳镇《指尖上的网络移动化管理》,用手机来做管理的做法很好。

  教育还需要跨越千山万水,用技术来实现。

  (七)教育跨界与协同

  清平小学的家长QQ群

  第三个问题:教育现代化的信息化战略选择

  平台建设:区域集成化

  我反对校校搞平台,反对县域搞平台,我赞成区域搞平台。否则就是浪费资金,就是反技术的。

  平台使用:区域用户集约化

  功能开发:基于学校真实需求的任务驱动

  技术应用:最成熟、最普及、最便捷的现实技术。

  我建议大家不要太赶潮流,我建议用好最简便的工具,我们支持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和白庄矿小手机的用法。

  存在的问题:

  现在边远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差距很大。城乡学校“数字教育”鸿沟日益扩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运营成本高、浪费大。

  技术越发达,越呼唤教育的人文精神

  顾明远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三个字:第一个字叫做“器”

  陶西平先生

  谢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曾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有助于信息化浪潮中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

  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学习的碎片化让学生

  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虚拟现实将每一个人“带回现场”,我们得以通过随意操控身体与环境来改变人的认知。

  必须把实践类、探索类课程大大加强,体验教育是未来教育最大的价值取向。

  走出教育信息化的陷阱

  有着十余年在线教育创业经历的爱乐奇创始人潘鹏凯一针见血地说:“我们目前很多的在线教育企业,说到底,还只是在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的更极致。”

  我今天给大家讲这些,供大家思考,谢谢各位。

0
0
关键字: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节
上一篇: 创新课程建设、创客教育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