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技术改变教育 >> 浏览文章

智能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展望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山东省教育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6/6/22 8:39:50  加入收藏

  智能教育是智慧校园为基础,以智慧课程为支撑,以智能教学和智能评价为核心,以智能管理为保障的一种智能化教育形态。

  (一)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不是传统的校园网和城域网和改造升级,而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基于现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的智能化校园。

  智慧校园的构成:互联网+依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三部分。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涉及到强大的服务能力。

  “网”: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上。

  智能校园——智能教育的技术环境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以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已超过86%。——“互联网+重新定义信息化”《光明日报》

  OECD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报告:特别强调技术和教育的内容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先进的技术只能放大优质的教育,而不可能取代平庸的教育。”

  如果用21世纪的技术装进去的是20世纪甚至以前的陈旧的内容,那只会稀释教学的效果。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2015世界教育轮摊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所言,215年后15年教育关注重点已从机会专项质量。“教育2030”

  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电脑、机器人无法取代的人的能力和素养。

  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物就是用机器人取代人,是“能思考会干活,能感知会筛选,能适应会实践的新时代机器。”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机器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取代数以百万的工作岗位。

  未来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例子,麦肯锡是世界最大的企业,他们最喜欢用具有艺术类素养的人。这些孩子交往能力强、表达能力强,且具有创造性,我们很多行业用的是这些能力。

  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职业生涯。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 70美金。

  我们现在八千美金是经济学上一个公认的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

  (三)智能教学

  教室环境从传统的“师生互动学习场所”到当前的“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演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从单一的文本向着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

  金乡县AEO课堂,我最关注的是电子交互式课程,其开放性非常重要。

  十大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

  1.远程专递课堂—为帮助偏远地区和落后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远程专递课堂为薄弱学校因缺师少教而无法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2.网络空间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补;

  3.异地同步教学—以网络直播为主,在教学条件相当而教学优势互补的两个班级之间开展同步教学活动,实现校际之间、班级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

  4.双主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双主教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从而使培养大批创新人材的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5.翻转教学—对课内课外时间如何运用进行重新安排,从而把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6.校园在线课程—学校通过开发或选用符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在线课程,并将这些在线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体验;

  7.基于设计的学习—作为创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体验和优化STEAM教育的教学过程;

  8.引导式移动探究学习—不仅支持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在课堂上开展内容探究,也支持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情境(如博物馆、科技馆、生态园等)中开展探究学习;

  9.协同知识建构—作为小组协作学习的一种典型形态,师生或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对话而产生新知识,能够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

  10.能力导向式学习—该种模式采用全自主、能力导向的方式,不进行分科教学,围绕学生所需能力图谱开展系列活动。

0
0
关键字: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节
上一篇: 创新课程建设、创客教育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