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肥城市汶阳镇教育办公室 康涛 已有0人评论 2016/6/21 21:56:35 加入收藏
肥城市汶阳镇教育办公室康涛发言
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16672 KB 下载次数: 次] |
点击下载文件:13、肥城市汶阳镇教育办公室:指尖上的网络移动化管理.zip |
科技改变生活,网络颠覆时代。在信息化技术“撞开教育围墙”的形势下,作为新兴手段和方式的“微”管理不断提速。借助手机这一小小的“微”媒介,我们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打造指尖上的网络移动化管理格局,搭建了两个移动化管理平台,“肥城汶阳教育APP网校平台”和“汶阳教育微信平台”,实现全镇各项管理、各级管理数据无缝衔接。
一个小问题引发的思考
在初中新生入校的时候,特困生救助是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是按照学生个人申请、学校审核的程序进行。但在操作过程中,个别学生碍于自尊心不愿主动申报。从学校方面仔细分析,“管理接力出现问题” 主要是学校之间管理信息对接不畅。如果我们将中小学信息共享,及早掌握特困学生信息,“主动”按程序办事,也许学生的主动性会更高。对此,我们思考,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接力”、全镇校与校对接?同时,由这一小问题,我们又联想到特异体质学生、问题学生、干部教师、教学资源、教务工作等方面的管理细节……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下,各学校都建立了本单位的相关管理平台,作为乡镇基层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又该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打破学校之间的“信息壁垒”,统筹整合资源,实现农村学校更方便快捷、高效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呢?
初建移动管理平台
经过深入调研、广泛研讨,我们认识到:移动性已成为当今世界越来越突出的特点,手机、掌上电脑和平板电脑等手持式移动设备,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指尖上的交流,使交流无时不有、信息无处不在。也为我们传递教育信息、实现教育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2015年,我们筹集资金,建立了“肥城汶阳教育APP网校平台”, 平台与各学校的网站打通、各个网络节点打通,各类管理数据共享、统一,起到总协调管理的作用。在学校,校园网采用全光纤、六类双绞线入室的模式,实现了“有线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我们鼓励教师购置智能手机,纳入平台管理。各位教师在平台上开设了班级管理模块,对每个学生登记整理电子档案,数据具有保密和自动备份功能。老师利用手机随时记录下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老师可以经常看到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老师可以永久的保存这些数据,对学生的长期表现做一个定向的比较,教师针对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现在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人人都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办公,实现移动管理。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挖掘、完善、提升平台功能。比如去年,在制定《全镇教职工职称评聘方案征求意见稿》时,我们在平台开设了具有评论管理功能的专栏,将《方案征求稿》放入论坛进行时时讨论,管理员在线解答疑惑,“面对面”征求到了意见。由原来 “金字塔管理体系”变为可以线上畅通交流的“双向互动管理”。又如,教师请假时,可随时随地逐级网络批准、电子存档;开展教研时,可以召开视频会议,实现网络教研;需要维修时,轻轻一点,人员到位。
指尖一动,全镇联动。到现在为止,平台逐步具备了移动审批、移动邮件、移动办公、家校沟通、移动考勤、移动签到、移动文档、视频会议、档案管理、成绩管理、资源管理等功能。各项管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形成了以教办为核心,辐射全镇教育系统的“同心圆”、“ 工作圈”。
再建“无缝管理”对接平台
在“手机APP”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局限性。比如,我们设置了家长学院,教师可以与家长在线实时交流。但是时间一长,有些班主任反映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大都是爷爷奶奶,利用智能手机打字对他们来说很困难,而且,我们的网校平台一些家长下载受限、不会操作。经过调查和征求意见,我们决定利用微信“做文章”。微信具有应用广、易教易学的特点。而且绝大部分家长配有智能机,对微信操控比较熟,就是年龄大点的家长,一教就会。2016年,我们与“中国微盟”合作联合开发了“汶阳教育移动管理平台”,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云服务,教师、家长和学生通过掌中手机,实现即时沟通。探索构建了空中会客厅,家长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与老师、孩子三者视频对话,实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实施空间“接访”,安排网络值班教师,及时接受家长反映问题;定期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及时接受家长、学生对学校意见建议,将问题解决在虚拟空间中。同时,设置精彩瞬间专栏,公布学校、教师、学生即时信息;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教育管理。今年6月份,在微信平台上开展了“汶阳镇最美教师”评选活动,第一天参与人数突破2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一部手机连接整个世界,一部手机激活了教育活力。
科技无止境,管理无漏洞,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信息化已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基层教育管理者,我们在应用、在探索,时代不容我们止步,发展督促我们进步。我们相信,只要前进的脚步不断提速,只要技术的素养不断提升,我们的移动管理就能为农村孩子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