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面向2035的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内涵、特征与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王枫 已有0人评论  2019/3/1 14:53:40  加入收藏

导读当今时代中国发展日新月异,而世界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教育所要应对的挑战和矛盾层出不穷。身处洪流之中的基础教育,如何在新时代正本清源恪守教育本真,又如何超前谋划培养面向未来的人,这是必须从战略上加以厘清的核心议题。本期四篇文章围绕“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这个主题,分别从宏观战略、重大目标任务、普通高中发展和智慧学校建设四个点展开论述,描绘未来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图景和改革发展的路径任务,以期对我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供一种理解和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不断走进教育领域,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技术力量。教育与技术相融合,驱动了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学校、智慧教育等概念的提出,引发了教育信息化支持下的学校变革浪潮。信息技术蕴含的超越时空限制、海量资源集成、广泛互联共享、支持专属定制等显著特征和基于这些特征的数据分析、算法设计、模型建构、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为个性化教育的实现和学校教育的效能提升提供了可能,推动了传统教育模式下难以完全实现的个性化、高效率等教育改革目标的达成。在未来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技术将进一步充当促进教育实质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凝聚教育智慧和促成每一个学生通过教育获得与自身相适应的最优发展的关键支持力量。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也使融合技术应用的智慧学校建设成为未来中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智慧学校的内涵界定

智慧学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马来西亚的“智慧学校项目”中。马来西亚教育部对智慧学校的定义是:利用信息技术系统设计并更新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培养具有技术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全方位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人才的学校。在此之前,美国、新加坡、韩国等一些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陆续发布过一系列教育技术规划,这些规划后来都逐渐演变成了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智慧教育”计划。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智慧教育”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各有侧重的理解。从智慧学校和智慧教育两者的关系来看,智慧教育是智慧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智慧学校是智慧教育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实现形式,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与特征,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智慧”的核心是人能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内外部客观环境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综合分析且创造出适宜的认知或问题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方案,最终高效达成目标的一种行为表现。如果把这种对“智慧”的理解迁移到学校教育领域,可以推论:具有“智慧”的学校,其各个组成要素都应能够充分感知、收集和分析学校中的人——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和教学行为特点及需求,并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智慧发展、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实现每一位教师和每一所学校自身的价值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精准资源匹配和高效指导反馈。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智慧学校建设,并不应仅仅理解为基于信息技术对学校环境、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造,智慧学校建设的根本目标导向仍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和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追求,需要从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基本问题出发,力求突出教育的公平性、发展的全面性和对每个孩子不同个性特点、学习需求的适应,思考并回答学校如何顺应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大趋势,借助新兴技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实现育人过程更加智慧、学校管理更加高效等问题。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对智慧学校概念内涵的理解是:智慧学校是以实现智慧教育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感知师生的教学行为和学习发展,并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个性化、智能化精准配置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产生最佳智慧型人才培养效果和最大管理效能的学校形态。

二、智慧学校的核心特征

围绕智慧学校应当具有哪些核心特征的问题,我们对2012年以来国内学者关于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学校、未来学校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搜集整理,尝试通过将其中的特征描述进行统整归类,归纳智慧学校所应具备的共性特征,梳理智慧学校的发展趋势。

黄荣怀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应具有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开放学习环境、海量数据支撑、师生个性服务五大特征。祝智庭等(2012)在论述智慧教育时,从设计者、教学者、学习者三个视角分别描述了智慧教育和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特点。杨现民(2014)概括了智慧教育的主要特点,分别包括: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全球资源的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评价五大教育特征和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和可视化六大技术特征。胡钦太等(2014)提出:智慧校园应具感知与预测能力,实现多业务网络信息的实时传递、资源的整合与集约使用、智能化的决策管理与控制、开放多维的学习空间及面向用户的个性化、综合化、社会化。王运武、于长虹(2014)提出智慧校园的特征主要应表现在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科研教研等方面。孔凡哲(2015)认为:智慧型学校的智慧应体现在拥有智慧型校园、智慧型文化、智慧型课堂、智慧型课程、智慧型教师上。鹿星南、和学新(2017)综合国外智慧学校的探索实践,归纳出智慧学校具有基于情境感知技术的智能感知、基于高宽带泛在网络的无缝互联、基于大数据理念的智能管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优质教育资源集成共享五个特征。曹培杰(2017)、袁振国(2018)等也都进行过对于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特征形态的展望和预测(见表1)。

表1智慧学校的核心特征分析

 综合上述学者的主要观点,我们尝试概括的智慧学校的“智慧”特征如下。

0
0
关键字:面向 2035 中小学 智慧 学校 建设 内涵 特征 实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