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张洁:美国公立教育存在的优势和挑战

来源:阅读第一 作者: 郑夜 已有0人评论  2021/5/25 21:58:46  加入收藏

美国头部私立高中令不少中国家长趋之若鹜。每年,约有两万中国富裕家庭选择在美国私立高中“爬藤”。

然而,90%美国本土学生就读的公立学校,却在国内家长圈内毁誉参半,多半被贴上暴力、酒精、混乱等负面标签。

美国公立教育究竟如何培养优秀人才?应如何理性看待公立与私立教育?中美公立教育有何共通性?媒体独家专访了“公校传奇校长”张洁。

纽约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S)首位亚裔校长张洁 (郑夜摄)

张洁25岁从中国至美国留学,在美国公立教育系统任职近30年。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监狱内教女囚数学,而后成为全美最佳公立高中纽约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S)首位亚裔校长。

她的一双儿女也都曾就读公校,之后分别为哈佛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

张洁亲历纽约公校系统的几度沉浮,见证公立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也相信好的公立教育既能培养社会精英,也能敦促教育公平。

一、临危受命成为美国最佳公立高中首位华人校长

张洁在上海与东北两地长大,兼具上海人的达练与北方人的豪迈与闯劲。1985年她从中国来到美国留学,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BU)攻读应用数学硕士。

美国自1965年通过新的「移民和国籍法修正案」(Immigration andNationality Act)、取代原先具有歧视性的国别配额系统后,更多来自拉丁美洲、亚洲及非洲的新移民开始纷纷涌入,对于双语教育的呼声也水涨船高。

同一时期,以学者Peal及Lambert为代表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报告也一反此前认知,指出双语教育对儿童的认知功能有着重要及深远的正面影响,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因应激增的移民人口及迫在眉睫的双语教育需求,纽约市教育局开始对外招聘双语老师,破格录取大量新移民老师。他们被授予临时执照,要求在五年内修满相关学分、补获正式的教师资质。

这一历史时期开辟的特殊通道,也使张洁受聘成为纽约市的一名双语教师,从此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张洁曾在雷克岛上的女囚监狱教书

从教授女囚数学,再到美国公立高中的数学老师、副校长直至校长,从结结巴巴说着英语,到用英语教书、开玩笑、管理整个学校,凭借出众的教学管理能力及勇于踏出舒适区的胆识,张洁在纽约的公立教育体系下扎下了根。

2012年6月,全美最富盛名的老牌公立高中史岱文森爆发“作弊门”事件。

71名十一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二)学生在考场用手机短信传送答案被检举揭发,震动美国教育界。时任校长斯坦利·泰特尔(Stanley Teitel) 引咎辞职。

当时,张洁作为为全市近三十所高中提供教学管理建议、纽约市教育局Children First Network 201的总负责人,被派遣调查此事。市教育局也忙不迭为学校寻找合适的代理校长。

诞生了四位诺奖得主、录取率只有3%的史岱文森,曾被学校研究机构Niche评为全美最佳公立高中。

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从这里考上藤校。但张洁坦言,当时的史岱文森处于政治敏感时期,校长之职并非是人人钦羡,“当时(教育局)询问了好多人,想去的人没有去成,问到的人又一口回绝。”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史岱文森高中(郑夜摄)

当教育局的上司找到张洁时,“出于中华民族的荣誉感”,她临危受命,在一片混乱中接过史岱文森校长一职,成为这所百年名校首位华人也是首位亚裔校长。

史岱文森有四成以上的贫困生及七成以上的亚裔及移民学生,为此,张洁在解决学生课业压力、家庭冲突及情感支持上投入了很多资源。

学生数量众多的老牌重点高中,有时又不免有一种“教学上的势利”,重点培养可造之才,及早放弃弱者与“朽木之辈”,但张洁“本着教育的初心”,将每位学生的需求都放在首位。

在她刚上任时,校方正考虑从橄榄球队开除一名学生,当时的副校长评价这位学生“有手段,会利用人”。这位学生只有在橄榄球赛季才会上学,而一旦打完比赛,马上又“开始逃课”。

确认他已经达到学术上的最低要求后,张洁却认为这是好事,“为了能留在球队,他在这三个月内都不会逃课,难道,不是又距离毕业近了三个月吗?”,她力排众议将这名学生留在校队,软硬兼施督促他准时上课。

“像这样的学生,史岱文森很容易放弃,” 张洁说。尽管这位学生在之后也不能说是一帆风顺,仍在面临学业上的多番挣扎与心理健康问题,“但能陪他走这样的一段路,以后很多的时光,也至少能被照得更亮一些。”

二、好的公立高中,胜过普通私立高中

张洁在公立教育系统下任职近30年,一双儿女也由公校升入美国名校,被问及为何当初不把子女送入顶尖私校时,张洁表示并非是经济原因,她支持公立教育系统,也并未遇到需要在公校与私校之间作出抉择的那一刻,“孩子们一路都很顺利,并未遭遇大的挫败”。

最接近是公立还是私立的一次选择,是为儿子在史岱文森以及全美排名第二的顶尖私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Phillips Exeter Academy)作选择。考虑到后者有美国奥数国家队主教练冯祖鸣坐镇,张洁有一点犹豫了,认为这所私校或许更能激发儿子的数学特长。

“但我的先生当时反对,说如果孩子真的那么好,那他自己也能去”,张洁说。

她也反思:作为家长,是否应对孩子接受最精英的教育抱有非此不可、不惜一切代价的执念?还是说,只要他们接受优质的、适合的教育就可已经足够?能上美国国家奥数队,是不是对孩子的发展就是最关键、最必不可少的?打比赛是不是一种坚定的信仰?

一番讨论后,张洁就打消了公转私的想法。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美国约有5060万学生就读公立学校,占学生总数的90%。就读私校的570万学生当中,仅87万学生就读非宗教类的私立学校。

就读非宗教私校的学生群像,也并非富裕家庭出生那样简单。张洁把他们分为以下五类:

1. 对「私立教育」观念深信不疑的家庭。这类家长自己从头部私校毕业,认为私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能最大程度地倾注在每位学生身上,也希望孩子能走相似的路径。

2. 呵护型的家长。他们害怕孩子进入鱼龙混杂的公校,犹如“一滴水滴入巨大的海洋”,害怕他们承受不了大课的课堂氛围,也得不到老师悉心的关照。

有的孩子有特殊的需求,有的面临各种学习障碍,有的确实在公校遇到学术或心理上的问题,转到私校也更能受到个性化的培养与关护。

3. 抱着“能省钱就读顶尖公校,但省不了也没办法”的心理。这类家长的孩子如果没有考上顶尖公校,就退而其次将他们送入好的私校。

4.与中国如出一辙,家庭所在学区的对口学校属“菜场学校”,家长们不去凑学区房的热闹,而是把孩子送到好的私校念书。

5.来美国读头部或中部私立高中,抱着“爬藤”目的中国“小留学生”家庭。(在美国公校入学,学校并不过问学生的身份问题,然而申请大学时却仍需学生拥有合法身份。这导致许多中国家庭因为身份问题,自然过滤去美国读顶尖公立高中的选择)

“全美有非常顶尖的私立学校,但这个比例非常小”,张洁说:“大部分的私立学校并不拔尖,可以对标中等公校。而优质的公立学校,却要胜于普通的私校。美国很多公校并不惟分数论或把升学作为绝对的目标,它们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公立学校也注重全面发展

三、头部公立高中的选课自由

在美国,去公校念书是绝大部分学生接受K-12义务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费免收,贫困生午餐、考试及教材费的豁免,通常由州教育厅制定以周为单位的教学大纲,统一标准的公校教师上岗资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全民教育的权利与教育公平。

但庞杂不一的学生生源、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教师工会(UFT)的强势介入与一代又一代政府左倾右摆的教育政策极变,也使得公校面临不小的挑战。

拿教育经费来说,除贫困生、学习障碍学生及需学习英语语言的新移民学生按照数量会有额外拨款外,每所公校的教育经费均按人头计算,由联邦、州府及市府拨给。

“这是好的公立学校的一个痛点,我们很少拿到额外的拨款,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张洁说,“能够多聘一个老师就多聘一个。”

作为史岱文森高中的前校长,张洁很难称得上拥有自由支配教育经费的条件,因为“预算本身就是皮包骨头”,所有经费都用以招聘更多的老师,再将教师以外的支出卡到几近为零。

这是因为好学校横纵向都要多开课:“要给学生足够多的选择,让他们有在某一领域深度发展或者涉猎不同领域的选择机会。”

美国大学理事会授权的大学先修课程(俗称AP课程),至今共有34门科目可供高中学生修读。一所普高通常会提供平均8门左右的AP课程,极少数学校会为学生开设一半以上的AP课程。

然而,诸如史岱文森这样的优质公校,开设的AP课程却多达27门。这些学校还会提供种类繁多的选修课,满足每位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的需要。

史岱文森课表样本

张洁记得,每到选课季,就是史岱文森学生拼手速的时刻,3000多位学生拥有1000多份不同的课表,像“野马一样在学术的天地里自由奔跑”。但以学术优异及学业成绩作为硬通货的优质公校,课程的强度与时长也不容小觑。

学生每天至少有八节课,一节课的课长为41分钟。而追求学术卓越的“学霸们”,四年如一日,每天都会帮自己安排十门课程,意味光上课就将近七个小时。

“中国的家长有时死马当活马医,经常担心我的孩子不补课便会被别人家的孩子赶超。纽约的家长也一模一样,但进了史岱文森这样的公立高中后,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里就已经忙不过来了。”

四、择优录取,天才班,特殊教育…教育公平之争

重点高中,特色学校,择优录取,尖子班,分班教育……这些中国家长并不陌生的概念,同样也是美国公立学校选拨人才的手段。

但在推行过程中却也饱受争议,莫衷一是:是保证过程公平还是结果公平?是着重教学效率还是关顾每位学生?是任人唯贤(meritocracy),强调个人依靠勤奋和才能就能成功,还是更强调社会结构与历史成因本身所带来的深刻的不平等?

尤其当族裔问题无可避免地参杂在内,这些议题变得更尖锐、复杂与水火不容。好学校、好大学的席位都是固定的,当促进了一个群体的教育权利与公平时,势必会损害另一群体的利益。

史岱文森高中门口,时常可以看到许多集会,呼吁教育公平,废除择优录取(郑夜摄)

美国历来已久的天才班(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以智商、认知及学习能力测试等各类测试选拨有学习潜力的儿童。

在纽约市,四至七岁的儿童皆可报名参加市公立学校的天才班考试,录取的孩童将在小初阶段一起上学术类的课程。张洁的两位孩子,当时走的也是天才班的通道,后被史岱文森高中录取。

以智商测试从小选拨儿童,是否真具有科学性?

融合教学,而不是分层教学的方法,是否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

如何弥合天才班中非洲裔及西语裔孩子不足两成的差距?

这些疑问也使得天才班在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

今年四月,部分地方官员与市教育局成员还呼吁市长废除天才班的项目,“四岁的孩子不应被测试,被分类,被追踪,不应被评判是否是一位天才。我们拒绝一个从小就把孩子隔离开的选拔制度。”

“有的学者主张教育不应分层:把筛选下来的基础不好的学生放在一块儿,这样的学习环境可能会进一步抑制他们的学习动力与能力。

当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或许更能激发落后的同学,也能使得超前的学生通过帮助别人,学得更扎实,更能深入理解书本上的概念。”

张洁说,“但从我们教学者的角度而言,照顾两头的学生确实会影响教学效果。教授学术语言及水平更接近的学生,教学成果会更大。”

另一方面,那些有生理、心理或社交情感障碍的学生,当由于经济原因无法进入呵护型的私立学校学习时,公立教育系统设计之初,也旨在尽可能保障这些学生的福祉与学习权利。

一位普通公校老师若要获得教师资质,也必修“特殊教育”(speical education)这一门课,即针对这些学生教学的相关教育课程。许多大校,例如张洁此前任职超过10年的森林小丘高中(Forrest Hills HS),都设有专门的特殊教育部门,从部门主任到其他老师,都是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

这些学生或随堂与普通学生上课(mainstream),每周抽出几小时再分班进行一对一的协助或辅导,或根据情况在校内设立专门的小班(self-contained),老师根据每一位孩子的特殊情况与从小制定的个人学习计划(individual learning plan),满足各个学生的需求。

张洁为毕业生致辞

回想当初在女囚监狱教书,张洁穿过一道一道铁门,见证她们通过勉励学习,取得与高中文凭等同的GED证书,“这是她们一天之中最不压抑、最不像在服刑的时刻”,这段经历使她摆脱了对精英感的迷恋,无关学生的背景与学术水平,愿意做每一位学生的“大朋友”。

在部分精英人士对私立教育深信不疑的当下,也有从公立教育体系脱颖而出的民选官员、学者与家长,仍相信也致力推进更好的公立教育。

当被问到是如何将儿子送入哈佛时,张洁说:“我做了百分之一,而史岱文森学校做了百分之九十九。”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