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

来源:教师博览 作者: 何玉双 已有0人评论  2018/4/30 10:03:19  加入收藏

——写在2018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评选揭晓之后

2018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曼迪·曼宁

导读在陕西米脂发生4.27残害初中生血案之后,每个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反思,吸取深刻教训?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请看一个普通的中国中学教师对美国2018国家年度教师揭晓后的感悟——

众所周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是个大个子。

夏天的傍晚,他一个人漫步巴黎街头,发现一个小男孩紧跟在自己后面,便回头亲切地问:“孩子,你是要我签名吗?”男孩摇头说:“不,我不需要签名。天太热,我走在你的影子里凉快些。”童言无忌,但希拉克却觉得很惭愧,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民,并不看重我的虚名,而是要给他们带去实惠。 

法国人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总统先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想人民之所想”。 

身为总统,希拉克致力于如何给人民带去实惠,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又该如何给孩子们带去“实惠”呢?昨天,在微信朋友圈里,我看到了教育局长方华分享的《2018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评选揭晓:曼迪· 曼宁》一文后,禁不住反复阅读,不觉泪湿眼眶,温暖的故事又一次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把孩子放在心里的教育!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说,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怀,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与幸福指数较高的重要标准。 

文章中的主人公曼迪 · 曼宁,现年42岁,是华盛顿州一所普通高中的一名英语教师。不“普通”的是,她的学生情况很复杂,有不少来自于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缅甸、苏丹、坦桑尼亚、墨西哥、危地马拉、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等国家,而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到美国来,都是寻找安全的,虽然他们常常“得不到他们想要的”。 

而当我们看到这些国家名字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们和“战乱”“贫穷”“疾病”“暴力”“血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加之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生活遭际等的差异和不同,无疑,这些学生是很难教的,沟通的障碍很多,也不乏危险,但是曼迪· 曼宁老师说,她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是受欢迎的,他们是我们需要的,他们是值得我们爱的,他们能完成和实现他们梦想的所有事情。” 

她也是行动的巨人。仅举一个例子,为更好地帮助来自叙利亚的两名聋哑学生,让他们从遭受战乱摧残的苦痛中走出来,适应全新的美国生活和学习,曼迪·曼宁老师甚至学习了难学的美国手语。 

为了外国、弱国的两个学生,又是聋哑人——他们本该进特殊学校的,老师亦可以此为由,拒绝教这样的孩子,然而,她改变的是自己,转而学习手语教学。这需要下多大的决心,付出多少的辛劳,才能消除与学生的距离感,并引领他们走向各自的人生舞台! 

如果认为自己也做得到的,请举手!或者,请往前走一步,有木有? 

我很难做到,几乎不可能。 

光阴似箭,我走上讲台十数年了,和各种各样的学生都打过交道,犯过不少错误,有些还很荒唐;也收获了不少荣誉,人们早已把我看成是“优秀教师”,我也自认为是“热爱孩子”的,可是,却常有怒不可遏之感,比如学生屡次拖交作业;比如你平心静气地问一个学生,不按时交作业的原因,却三棍子打不出一个扁屁来;比如你反复叮嘱他不要随意涂抹,如果出现了第一处涂抹现象,就应及时“刹车”,避免第二次、第三次……事实上,个别学生的试卷上依然出现了十多只“癞蛤蟆”,很刺眼! 

有时,我险些失去了耐心,也差点破口大骂,可话到嘴边,我又生生地咽了回去。心想,十个手指不一般齐,哪能个个强?还有,我们有没有搞清楚是哪些人拖交作业?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毕竟是成长中的孩子,得允许其犯错,允许某些人“暂时落在后面”,何必动辄“扣帽子”,咄咄逼人呢?

我们多半已为人父母,将心比心,如果咱的孩子犯了错,常常遭到老师的呵斥、处罚,最终令其一上课就如坐针毡,甚至悲观厌世,试问,我们还能坦然以对吗?退一步讲,在这个年龄段时,咱是不是就一定比现在的孩子们要强呢? 

扪心自问几个问题后,我就变得心平气和了。 

最简单、明智的选择是,丢掉“枷锁”,静下心来,帮助孩子们分析原因,并试着逐步解决一些问题,这是不是更有利于缓和师生矛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想,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距离2018年中考仅50余天的的某个下午,第三节课后,我受邀到本校九年级的一个教室里,和学生们面对面,从身边的小事谈起,从他们最易接受的话题开始,从“三笔账”切题,与他们分享了一些经历与认识,试图让大家重新给自己定位——他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应该,而且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事后,该班班主任彭老师在学校工作群里,赞赏我为孩子们“指点迷津”了,以示感激之情。这实在是谬赞我了。我相信,他和我都清醒地认识到了,教育好学生,绝不是靠一两次所谓的励志演讲,或者“心灵鸡汤”就能实现的,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而反复的过程,但是,多一条教育途径总是好的,多一个角度看问题总是有益而实用的,多一份鼓舞总是能催人奋进的。

我为彭老师的良苦用心而心动,而钦佩不已。 

与2018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曼迪·曼宁——这个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比起来,我们做的事就不值一提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她的精神。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成为“她”,而是因为我们已然选择了“教育者”这个角色,我们面对的,是有理由,而且应该享受优质教育的孩子,如此,我们就应该不断学习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摒弃一切冗杂的东西,调动起全部的热情和智慧,让“教育就是服务”成为一份温暖的,触及孩子灵魂的实惠。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不是谦词。作为一个教师,除了心存善良,多传递美好的东西外,我们还能给予孩子什么?

(作者:何玉双,江西省余干县古竹初中语文教师)

  扩展阅读:

教学要教师创造与学生的连结

——2018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曼迪·曼宁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