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陶西平 已有0人评论 2018/4/24 8:27:02 加入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教育事业发展也和国家整体发展态势同步,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已成为基本矛盾。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既要充满信心,又必须清醒地面对诸多矛盾和困惑。以问题引领,扎实地向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想,这就是我们当前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都处于全国的先进水平。我想,北京在新时代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上,取得新的进展,做出新的贡献,应当抓住一个主题,四个关键点。
一个主题——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北京市基础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先后经历了保证入学机会阶段,改善办学条件阶段,规范入学和升学体制阶段,通过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阶段,教育的基本均衡已经实现。
但现在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依然是北京教育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育质量的区域和校际差距仍然存在,在有的地区还比较突出,而群众往往是从自身子女就读学校的状况来衡量公平获得感和评价教育水平的;另一方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正确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存在差距。
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的任务就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体现,这不能只靠轰轰烈烈的几项举措,需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的努力。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需要抓住四个关键点。
一是强化教学工作领导 ,二是深化课堂文化建设,三是活化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催化教育技术整合。
首先是强化教学工作领导。现在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承担的任务很重,不少学校存在这样的现象:校长在会场的时间多了在课堂的时间少了;处理一般行政事务的时间多了了解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的时间少了;关注课堂以外的改革多了关注课堂以内的改革少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促进业务水平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要加强思想引领。进一步领会并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放在哪里?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教育的现代化对于人的素质要求,最重要的是高尚品德、关键能力和良好体质,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世界各国教育质量共同基础或者教育标准的内涵。
要加强问题引领。我们的教育改革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难以让人民满意。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8次课程改革,第8次课改也已经进行了多次更新,应当说在涵养品德、开发智力和增强体质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教育目标,和以对知识和技能的测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依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
也可以说,我们的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课堂教学的变化并不显著,有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甚至还不如过去。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着不同的传统和不同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因此,加强对教学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不回避问题,不回避矛盾,启动全员的问题意识,是加强教学工作领导的重要任务。
要加强实践引领。陈宝生部长提出“课堂革命”,这是极富挑战性的任务。我们应当以革命的精神迎接挑战。切实加强对教学改革的 领导,深入了解教学,认真研究教学,推动教学实验,总结教改经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是深化课堂文化建设。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校文化建设重在理念、环境、课外,课堂文化建设的改革并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这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又一关键。陈宝生部长说:“课程修订是龙头,龙头舞起来,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组成的龙身、龙尾才能摆起来。龙头舞起来,龙身动起来,龙尾摆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 现在,义务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在推进,高中新课标已经公布,招生考试改革业已启动,关键在于学校怎样落实。我想,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深化是舞动龙身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水平是学校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而课堂文化又是课堂教学水平的集中反映。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更要重视学生每天在学校度过主要时光的课堂文化。
经过了二十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特别是经过了新课改的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整体面貌已有了大的改观,课堂文化发生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课题研究与研究课上取得的成果比常态课更为明显。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学校,课堂文化建设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传统的质量观和由此形成的课堂文化仍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主义依然存在,研究课课堂的活跃与精彩并没有真正取得生动、主动、活泼学习的实效。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