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芬兰吧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10/16 10:59:04 加入收藏
芬兰很小,550万人口,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芬兰又很大,大到能把教育做到世界顶尖。这个北欧小国到底做了什么,能让自己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让我们把聚光灯打到芬兰教育的理念、体系和师资,一探究竟。
一、基于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的教育体系
芬兰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就确定了基于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的教育体系。
在芬兰,所有学生无论社会经济背景、性别、资质、种族和生活的地理位置,都能接受同等质量的九年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可以继续享受免费的高中或职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具体表现是:
1.城市VS乡村。
在芬兰,不管你生活在城市或农村,你享受到的教育资源都是等同的。政府保证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一样的。在一些偏远地区,政府还会安排车辆接送去附近的城镇就学,而这一切,几乎都是免费的。在这样的公平教育政策下,没有择校现象,学生不挑学校,教师也不挑学校,每一个学生,不论社会经济背景,都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
这样一来,原本在其他国家可能因为贫穷、偏远、能力等因素导致的所受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都不存在,反倒是持续的高质量教育弥补了贫穷、偏远、能力的劣势。
2.资优生VS学困生。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全纳教育理念,落实在芬兰教学中,就是执行“个性化教学”。为此,芬兰中小学校配有特教老师,与班级老师、科目老师一起为学生量身定制符合他们个性的学习计划。
3.芬兰本地学生VS外来移民群体。
尽管地处寒冷的欧洲北端,芬兰还是吸引了不少的移民前往。但芬兰学校并没有将他们特殊对待,而是一视同仁,同样享受免费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多元化族群,却很少的不平等。
孩子的受教育权,不因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地区差异、学生资质差异、种族差异等而有不同。相反,去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需求,这才是芬兰教育真正厉害之处。
二、拥有高质量、高度自主权的教师
在芬兰,20世纪70年代起,就要求全国范围内所有小学及以上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硕士学历。所有师范教育全部由研究型大学提供,教师都需要接受至少五年的教育理念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
如此高质量的师资,赢得的是全社会对教师队伍的高度信任,市政教育局信任学校的管理能力、校长信任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家长信任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也就是说,这种信任文化赋予教师高度自主权。既然找来了高质量、最合适的人来当教师,又给了他们充分的培训和准备(至少5年的教师教育学习),那当他们迈上工作岗位后,就给予他们足够的职业自主权,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教师自己做出教学判断和决定,他们知道如何运用手中的自由去开发课程、基于研究思维去解决各种问题。
如此高的自主权,不仅最大化激发教师的潜能,也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深度的认同,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教学的专业人才,并且在从教生涯中获得幸福感及个人价值实现。
同时,这种信任文化弱化了教育中的外部监督。教育局不会过问学校在干什么,校长也不插手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甚至,没有对教师的考评、评比制度。
在这种信任、安全、愉悦的校园环境里,教师会安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教师不急,有时间让学生试错;学生勇于探索,也不会害怕犯错,他能感受到被教师支持,这样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新能力。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都在校园里,获得很大的归属感,构成共同促进学习的合力。
此外,教师职业的高度被尊重,不断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前来,从而也更进一步保持着芬兰教育的高质量。毕竟,当你在学校,接触的都是这个国家最优秀的一批人,你所能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本身了。
三、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标准
与此同时,芬兰采用的是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标准体系。分别是:
教育部颁布的《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引领学校管理、指导教育方向和规划课时设计;国家大纲只是粗略地规定了学科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
各个城市有当地教育部门的“地方课程标准”,是芬兰教育教学的操舵环节,通过对国家课程大纲进行详细解读和补充,把地方特色融入进去,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案,指引每个学校的日常教学。例如,结合当地的人口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底蕴,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符合当地学生的福利保障方案、特色课程、文化认同教育。
每个学校由校级、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制定的“校级课程标准”,尤其是教师参与到课程设计之中,并享有高度的实施自主权。
1985年开始,《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只起到引领作用,真正进行课程开发的是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以此实现课程的本地化、实施的自主权和个性化教学。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领导研究院院长认为,这样的三级体系体现的是教育管理中的系统化思维。
在《芬兰教育课改历程》一文中,作者指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开发虽然遵循先后顺序,但三者并非割裂,在国家课程草案出台时全社会都有权进行探讨和反馈。在地方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每个自治市的地方教育部门、大学研究者、学区行政长官、校长和教师代表组建工作坊,在对话的过程中确立地方教育目标、课时分布、教学资源分配等协定。当地方课程雏形建立后,学校会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与校长和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制订详细的年度教学计划,重要意见可以反馈纳入地方课程中,形成一个三环相扣的工作流程。
一言以概之,芬兰中小学的课程是一个由上而下引领、由下而上实施、利益相关者从旁协助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合作。”
有意思的是,当我打开《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第一章竟然是“地方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国家用这样的政策和方式,支持各地方教育部门开发自己的课程,真正践行教育权力的下放、分权。这里以2016年芬兰新大纲为例,早在2012年,国家教育部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大纲改革,各地方的教育官员、大学教授、校长代表等都被邀请商讨新一轮大纲的制定,直到2014年出台国家课程大纲。接下来两年,各地方教育部门要把国家大纲本地化,进行可操作性的课程开发,最终在2016年全国范围内实施。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