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聚焦北京新高考:“考”“教”如何无缝对接?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 杨志诚 已有0人评论  2017/9/5 16:55:01  加入收藏

2017新学年开始,北京新高考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这一年,继浙江、上海两地先行先试之后,多省市陆续正式启动新高考整体改革。直面高考新政,如何正确认识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新调整?改革后的高考考试内容面临哪些重大变化?基于高考改革导向的教学改革应该走向何方?准确把握高考评价改革导向,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期视点,我们聚焦北京新高考改革的落实,从教学改进的视角,以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四门学科为例,介绍新高考改革对中学教学实践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各地、各学校顺利推进新高考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如何把握新高考的脉搏?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提出,一方面,落实高考改革要把握高考政策的战略本质,把改革的力量用在“刀刃”上。2017年的新高考改革是人才选拔内容和选拔方式的变革,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问题,本质体现了国家人才选拔战略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带来教育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和选拔方式的一系列变革。另一方面,高考改革看似高考科目、内容和录取方式的调整,但其深层调整的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和育人方式。因此落实高考改革要把握其系统性,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整体体系进行系统变革。这种调整必将带来高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这种调整表面看是“不分文理科”,但本质上是“更加精细的分科”,意味着高中学校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培养内容和途径,从本质上调整高中学校同质化的倾向。与此同时,高中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必将使学生和家长面临更多选择的难题,高中学生由原来的“高三报志愿”,实质变为“高一报志愿”。而这种变化就需要高中各个学科从高一开始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中课程、教学、学生组织形式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向下传导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向上传导到大学以及研究生培养上。(详见杨志成《新高考:创造“明天的历史”》)

高考考试内容如何深化? 

北京教育考试院命题一处处长陈志国提出,要站在培养人教育人的高度重新审视新高考改革,正确认识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调整,即把它放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链条中,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要回应“培养人”的三个基本问题。

从培养什么人出发,应树立激励式命题理念,把考试变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就要求试卷整体难度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试题要有“走大道、求大气”的风格;试题呈现丰富鲜活,试题形式和内容要贴近考生、贴近教学、贴近社会,更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试题提供多元供给,可命制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还可设置选作题;学生作答相对顺手。从为谁培养人出发,应坚持文化立意和价值观立意,强化育人导向。这就要提升命题的思想性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作为命题的主线,将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渗透于整个试卷的谋篇布局中。从怎么培养人出发,应发挥高考“反拨”作用,以考试改革撬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注重考查基础,注重考查学科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注重考查应用能力,加强阅读能力考查。(详见陈志国《直面新高考:“考”“教”如何无缝对接?》)

新高考带来怎样的教学转向?

新一轮高考改革理念的落实,最终还要依赖每一位教师的学科教学。而读懂近年来高考试题释放的信息,可以为优化改进学科教学寻找恰切的路径和策略。

★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李倩老师、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欣歆提出,基于近些年全国不同省市高考语文测试内容与形式的发展趋势,高中语文教学需实现三个转变。其一,由于承载民族传统与世界文化的经典阅读材料正逐渐纳入语文试卷中,同时试题更为重视考查学生能否在积累大量语言材料与言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探究语言现象的内在规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以古诗文与经典名著为代表的典范语料的课程价值,鼓励学生自主建构语言知识与规律。其二,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考试评价的内容与形式也逐渐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靠拢,力图达成考试评价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因此,教学中应采用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其三,高考语文试卷中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的“微写作”,针对现实生活中真实话题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及强调迁移应用于具体生活情境的“诗文默写与鉴赏”等内容模块,都在不同程度上突出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积极推进迁移转化式学习行为的发生。(详见李倩、吴欣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数学高考的“能力立意”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春艳提出,北京高考数学命题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是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关注学科本质,由此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关注课程标准,关注教材,注重理解概念的本质,注重体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二是试题设计既注重内涵又留有空间,为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思考方向,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三是命题方式稳中求进,不断探索、完善能力立意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形式。(详见刘春艳《数学高考改革的“能力立意”:基于高考试题变化的解析》)

★英语教学改革的五大重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陈新忠研究员提出,随着育人目标的转变,英语学科测试重点逐渐由语言基础知识的考量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测试过渡;由针对单词或单句层次逐渐向篇章层次过渡,并且越来越重视测试中语言材料和试题任务的真实性。在此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一是要明晰英语学科价值,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二是教师要将学习策略培养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并且把学习策略的训练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三是教师应积极搜集和整理适宜的普通语篇以及多模态语篇作为教学补充资料,建立课程资源库,为学生语言学习提供多元通道;四是教师应设计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强的英语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技能,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走向深度学习;五是教师可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基于新媒体语篇的主题阅读,丰富教学形式;六是综合运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实现学科素养的“教学评一体”。(详见陈新忠《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

★地理教学的改进方向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张素娟教授通过深度解析高考课标卷中的典型试题,揭示了地理高考试题近年来的命题特征和基本走向,如命题理念聚焦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试题情境多来自真实的现实问题;试题设问指向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等。而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与新高考评价存在认知时滞,如缺乏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缺乏区域认知的方法教学、缺乏概念体系的意义建构等,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法有效对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亟须进行一些突破和转变。一是通过创设有趣味、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怀;二是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建立地理学科意识;三是关注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习得地理学习策略;四是关注思想性和价值性知识,凸显学科意义和价值;四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详见张素娟《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改进与转向》)

总之,此次新高考改革指向更高质量地培养人才,能够给课程改革增添动力,并且撬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