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 李凌艳 已有0人评论 2017/9/4 9:15:13 加入收藏
健康体检,对于追求生命质量的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个普及性概念。它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个体通过自觉、持续、周期性地全面而客观的检查,了解机体的发展、运行状况,并以此为据,有的放矢地调整生命状态和活动策略。正是借鉴这一理念,很多企业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组织的“健康体检”活动,即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运动。那么,在此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类特殊而重要的组织,应该如何“体检”呢?
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自我诊断,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基于大数据的证据,帮助学校获取来自广大学生和教师视角的真实的学校信息,以科学的“健康体检”和结果运用,引领学校的改革,实现学校转型。
实施内需式自我评估,看到真实的学校“健康”状况
任何一个组织想要摸清自身状况,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评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学校的评估常常呈现出行政性、外部性、一次性和终结性等特点。这不仅使评估无法承担帮助学校发现真问题的功能,而且由于“为评估而评估”的数据造假等问题的出现,评估活动反而给学校和师生徒增很多负担。源于此,一些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于20世纪后半段起即开始倡导旨在客观评估学校表现(school performance)的学校自我评估(school self-assessment)活动。这些活动与传统的学校评估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发起者是学校自身,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外部认证或贴标签,而是为了下一步目标的实现,而更多地发现学校自身的优势和问题,更好地分析并运用来自学校各方面的信息。最近数十年,学校自我评估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已成为学校评估领域的主导活动。
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走向回归教育本真的深层次的变革之路。追求综合质量的提升,是走向卓越学校的共同选择。
过去,校长们习惯了从科层管理角度出发,将德育、教学、行政和后勤视为管理学校的几张王牌。然而,这几大块工作的设计、实施和考核评估均基于为领导服务的管理导向,学生和教师在这一传统导向下总是处于学校管理的“最基层”(见图1)。在这样的学校治理结构和运转机制下,问题总是留在问题发生的地方,而难以得到解决。而当改革真正指向为学生发展服务时,校长就不得不重新寻找能够真实反映师生需求的学校管理新要素,从管理导向转向为师生服务的导向。
图1:传统学校科层制结构图
其实,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从距离学生最近、对其发展影响最直接的微观环境出发,逐渐将研究扩展至学校的整个中观环境,我们就能准确把握学校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这样的理论视角,更得益于多年扎根我国多所优质学校走向全面卓越变革之路的真实的教育场景,我们发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自我诊断八大要素,即同伴、教师、教学、课程、资源、组织与领导、文化、安全,也正是为师生服务导向下的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见图2)。这几个要素不仅涵盖了学校传统组织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几个要素的自我诊断,学校不仅能更全面、更清晰地看清师生眼中真实的学校,而且能确保学校的每一步改进都不偏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持续进步的方向。也就是说,围绕八个要素的持续性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是传统学校转型成功的重要保障。
图2: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自我诊断八要素示意图
设计螺旋上升的闭环流程,明晰学校变革的核心价值
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自我诊断由于在性质上是一种内需式的自我评估,因此,它在流程上与一般性评估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一个由持续性、周期性形成的螺旋上升的闭环。由于诊断的核心内容是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教师、教学、课程等学校核心业务,因此,诊断结果一旦形成,也就意味着下一阶段的改进目标、工作内容同时确立。每一次“诊断前准备—诊断数据采集与分析—诊断结果形成”这一小循环的结束,即是下一轮改进及再诊断的开始(见图3)。如此循环往复,诊断—改进—再诊断—再改进,实现螺旋上升。
图3:学校自我诊断流程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