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 傅国涌 已有0人评论 2017/4/6 21:24:59 加入收藏
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都不要走捷径,要走一条最笨的道路,脚踏实地,我喜欢用一个词“得寸进寸”。一个人的生命能否展开,起点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
我常常认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恐怕不是它的高等教育,而是基础教育。
教育到达哪里,中国的文明就到达哪里
我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的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但是政治的根基在教育,所以我从政治追溯到经济,从经济追溯到教育。但我指向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我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关乎过去的事,历史乃是关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我一直倡导,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都不要走捷径,要走一条最笨的道路,脚踏实地,我喜欢用一个词“得寸进寸”。
这个词蕴含着我对中国未来社会变革的一种态度,我不赞同一步登天,一夜醒来一切都改变了。
我非常关心中国的教育往何处去,因为教育往何处去就是中国往何处去,教育到达哪里,中国的文明就到达哪里。
今天靠孔夫子的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我们必须寻找孔夫子以外的资源重新建造中国的根基。
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一个人的生命能否展开,起点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给一个人提供最初的翅膀,他的生命是无法展开的。
20世纪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不少人只读过小学、中学,没有读过大学。比如范用,中国最优秀的出版家之一,三联书店的前总编辑、总经理,是小学毕业。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十几岁就开始谱曲,他也只读过小学。金克木,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也是小学生。
中学生里面,后来成大气候的有钱穆、叶圣陶、梁漱溟等人。他们受到的中小学教育,足够给他这样的翅膀。所以我常常认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恐怕不是它的高等教育,而是基础教育。
十几年前,我只关心中国的高等教育,后来慢慢开始关注中学,2006年春天出版了一本《过去的中学》,后来就关注到小学,出版了《过去的小学》。
一、民国的教育家
晚清有个状元张謇,南通人,他是一个实业家,也是教育家,他有句名言叫“父教育”、“母实业”。在他看来,教育比实业更重要。他本来想办教育,但是没钱,就先办企业,挣了钱再办学校。
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就是他于1902年创立的,比官办的师范学堂要早很多。
他到日本考察,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把门窗比例、桌椅板凳的高矮都记下来,连厕所、厨房的门都量,回来以后照着做。
他发现,很多最简单的东西中国人都做不了,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他一开始就模仿日本。中国最早的教科书也是请日本人帮助编的,就是1902年到1904年完成的第一套完整的小学教科书。
大多数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校长,今天的人已经不太熟悉他们的名字了,除了个别像陶行知、经亨颐、张伯苓大家还知道。
林励儒是北师大附中校长,后来做北师大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副部长;赵君达,天津耀华中学校长;高凤山,汇文中学校长;周厚枢,扬州中学校长;王人驹,做过浙江永嘉县、海宁县的教育局长,他一生最重要的职务却是,永嘉县永昌小学的校长;刘百川,镇江一个小学的校长,后来是江苏省教育厅的督学。
这些人有的当时非常有名,但今天的我们已不知道他的名字,比如刘百川我是今年才知道,因为刚刚出版了他的《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非常精彩。
王人驹的后人自编了《王人驹文集》,寄了一本给我,我才知道原来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温州籍的教育家,他不光有理念,而且有实践。
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名校的和非名校的,一同构成了一个灿烂的教育家群体。
如果一个时代只有那些有名的大教育家,那个时代的教育还不一定就有多好,只有出现大量不太有名的、普通的,具有教育家气质、能力和情怀的人,这个民族的教育才是真正值得肯定的。
二、民国的校歌
教育都是人的教育,而不是非人的教育。学生、老师、校长都可以在学校里快乐地学习、生活、工作。
民国时代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身上有巨大的潜能,他们愿意在一个自由、舒展、开放的状态下跟学生交流,这种交流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流。
所以,我把民国的教育称为有温度的教育。
温度就是人与人之间有生命的交流,有那种爱的关怀,有怜悯。学习是一种生命状态,不是技术性的,你把它变成技术活儿,大家都会很苦。
我们看一看那个时代的校歌,就知道那时候的中小学是什么样的。
北师大附中的校歌是这样的:
“附中,正正堂堂本校风,我们莫忘了诚、爱、勤、勇。
你是个海啊,含真理无穷。你是个神啊,愿人生大同。
附中,太阳照着你笑容,我们努力读书和做工。”
多美好,北师大附中是中国顶级的中学,有110年历史,很多名流都从这里毕业。20年代的校歌让我们看到它的从容和自信,校歌的背后是学校,是老师、校长、学生,校歌的背后就是人。
再看天津南开中学的校歌: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锓锓,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下面是江苏省县立第五小学的校歌:
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
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
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的母校,因为他的缘故,这首校歌就流传下来了。这是他们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写的,这位老师成了汪曾祺一生的惦念。他60岁以后还以这位老师为原型写了一篇小说。
他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位老师,第一就是这位老师,第二才是沈从文先生。没有这位老师,即使后来遇到沈从文先生也可能没用,因为你少年时代没有那根线布在那里。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