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梁鸿:乡土文化、乡土教育的内涵

来源:不详 作者: 梁鸿 已有0人评论  2017/4/4 22:20:19  加入收藏

  梁鸿,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在梁庄》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梁鸿在《从应试教育突围——教育与生活》的沙龙主题进行发言。

  我认为当我们谈乡土文化时,首先有一个辨析的态度,要从概念上辨析,要从词源上理解,什么是乡土文化?

  费孝通先生有本书中有关于中国乡土性的基本阐释,我们通常把它作为常识性的东西来理解使用。但这几年我慢慢怀疑自己,一种所谓的文化,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时间流逝与社会变迁,乡土文化是否还具有固定的含义?费孝通先生后来写了一本关于乡村经济的书,这本书对30年代的村庄做了详细调查。调查30年代以来,随着帝国资本入侵,一个小的乡村经济变化是什么?经济的变化带动了哪些生活的变化?费孝通先生意识到,即使在30年代,中国所谓的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也在发生很大的变迁。随着我们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巨大的社会震动,乡土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非常模糊。什么是乡土文化?我们在传承什么,是在哪种意义上传承?

  乡土社会不变的是自然是土地,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自然和土地,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明方式。人,不管是乡土文化还是城市文化,都需要一种自然性,都需要跟土地关系,都需要置身于广阔原野之中,这是乡土文化的深层内涵。乡土文化最大的承载体是村庄,是乡土文化里边恒定的东西。大家可以相互串门,可以彼此聊天。比如说哪一家这天不开门了,我们一定会去看看怎么回事,这就是所谓的熟人社会。

  今天我们谈到熟人社会会往往会谈到走关系开后门,我们要辨析熟人社会,不能看不到优美的东西。我们谈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都要考虑一曲两面的问题,在谈所谓现代性悠长的时候,总拿乡土性不好的地方比较,我觉得是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的。

  孩子的成长,是我们今天要的谈一个本质问题,你会发现我们今天生活特别同质化,大家的生活一模一样,我们每天要么在路上要么在班上,孩子特别累家长特别累,至少在乡村环境里面孩子生活是相对开放的。孩子跟自然的关系还是相对亲密的,放学之后可以在河里边玩一玩,可以拔拔草,可以去看看羊看看牛。小学是一个大的家庭场,会增加村庄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也是一个村庄文化结构的重要内核。

  我们谈乡土文化,一方面要考虑它的变化,另一个层面,又要考虑它的不变性。我自己能够有一个判断,不会美化乡土文化,也不会持二元对立的观点跟别人争吵,我要把这个问题具体化,概念具体化。

  教孩子把眼睛投向自己生活的土地,现在教育与我们生活隔离,教普通话,跟我们生活是没有关系的。包括费孝通讲,很多年轻学生不愿意上学堂,在学堂里面学不会打算盘,很多孩子学打算盘可以帮家里算账。如果一定要谈生活重塑教育,确实是有一点可以做,我们要看到我们本地生活内在的优美。我们从小的教育是,你一定要逃离农村,你一定要离开这片土地,你才能过好生活。现在回村庄确实是非常荒凉,这种荒凉不单单包括土地被污染,河流被污染,村庄内部同样存在不珍惜,我们村庄坑堂没有了,道路被每一家截断了,我们不爱我们的家,不爱小的家园,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我们知道是我们自己的,但是我们还是没有真正内在的尊严和骄傲。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孩子再教育,一定要告诉我们自身,这个村庄河流是我们自己的。千万不要以为乡村的小孩就知道乡村,他也不知道,因为他很早送到寄宿学校里面,即使在家里也只是看电视。学校的教育确确实实是知识教育,把人的心灵戕害,把时间占用,而我们根本不爱自己,我们也不爱我们这片土地,所以说爱国也是虚的。

  2012年我去了一趟台湾,考察台湾农村状况,听到一个词叫“在地”,这个词在台湾略带政治含义,我所接受的“在地”,更多的指台湾民众要关注自我的生活,具体到农村来说,居民要关注自己的那片地林。

  “在地”实际上是“在地的教育”,假如有一堂课是让学生在下暴雨的时候,到河岸看波浪怎么奔走怎么冲垮堤岸,植物怎么样在风中飘摇,这种教育有用吗?没有用,因为它不能应付考试,但我觉得非常有用。暴雨后的天空,留在你心里是非常美的景象。我觉得我们现在教育太功利。

  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够埋怨制度,制度当然是要埋怨,通过我们抱怨来达到某种质的改变,但另外一方面抱怨的同时不要推责,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这样才有可能有真正的变化。

0
0
关键字:搜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