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宏启观察 :改造我们的教育

来源:互联网 作者: 褚宏启 已有0人评论  2016/8/16 9:33:17  加入收藏

  我国教育发展到今天,成就显著,但也弊端多多,有些方面积弊甚大。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加彻底、更为系统的改造。

  教育之所以需要彻底、系统的改造,一是因为社会变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国际竞争空前加剧,科技创新日益重要,国家发展面临空前压力。二是因为人变了,首先是公众的期望值变了,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渴望受到更好的教育,对于优质公平的教育有更高的期待;其次是学生变了,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更强,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对于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在内心深处有更加强烈的渴望,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变化。

  尽管我们的教育在不断改革,但是,总体而言,教育对于21世纪的社会变革、对于学生特点的变化,反应迟钝,因应不够,教育不能较好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教育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绝非危言耸听。当前,中国教育的改造需求如此迫切,丝毫不亚于清朝末年,面临的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改什么?过去我们改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有些改革,只是“改变”和折腾,没有“改进”和“改善”。我们不能为改变而改变,更不能盲改瞎改。教育的改造,必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前,教育的改造要点有三——

  第一,教育目标要改。

  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和学生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视角,去反思和重构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此为教育改造最关键的问题。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综合素质、三维目标等教育目标,这些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也存在面面俱到、重点不清之弊。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必须更加聚焦,必须找到重点领域,找到能促进个人发展、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最重要的素养,即关键素养或者“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这些关键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自我管理能力等,是21世纪现代人的主要特征,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国民素质基础。我国教育必须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由重视培养“考试技能”,转移到重视培育“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这是历史的责任,否则,不仅我们的教育处于危险之中,我们的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会处于危险之中。

  第二,教育过程要改

  教育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过程的改造。教育过程包括教、学、考、评、管等实践活动的过程。教育过程的改造,关键是转变其教育发展方式,具体而言:(1)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瘦身”。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要特别关注信息技术对于学与教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2)转变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我们要改变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使考试、评价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和“倒逼效应”,指引和倒逼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3)转变管理方式。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和学校内部的管理方式都需要转变。重点解决决策不够科学理性、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细、学校自主权不够、师生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不足等问题,促进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其中,最为紧要的是民主管理。只有通过民主管理,才能解决目前教育中的“活力”不足问题,才能带来自由宽松的氛围,释放学校、教师、学生的潜力,激发其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教育保障要改。

  教育保障包括人、财、物等方面。当前我国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教师问题上,从全国范围看,教师的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是教育数量不足、代课教师数量巨大,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调整教师人事政策,重点是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这是我国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固本强基之策。从学校层面看,重点要提高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的改造难不难?也难也不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教育的明天肯定会更好。


(作者系本刊编委、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