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李希贵:一些教师为什么职业倦怠?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李希贵 已有0人评论  2016/8/10 19:30:34  加入收藏

  ●我们之所以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难题,原因是没有找到教育的本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试问,哪一个人、哪一个行业不倦怠呢?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遵循教育规律,让老师们体验到教育的美好,他们的职业倦怠就会大大减少。

  ●很多学校的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体,学校只是校长的,只是政府的,导致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没有得到彰显,从而没有积极性。

  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难题,是因为没找到教育本质

  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难题,原因是没有找到教育的本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试问,哪一个人、哪一个行业不倦怠呢?正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楚教育到底为什么,没有激活内在活力,没有因此而产生更高、更远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今年和去年一样,明年和今年一样,那必然会产生倦怠。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遵循教育规律,让老师们体验到教育的美好,他们的职业倦怠就会大大减少。其实,这种倦怠,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身上也存在,只不过,因为他们的品格、境界,使得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但其实他们的内心也会有恐慌、彷徨,有时会毫无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曾经请山东省广文中学的赵桂霞校长做了一个调查,提取优秀教师成长的“基因”。赵校长调查了几十名优秀老师——是什么使他们成为优秀老师?是什么给他们动力?

   结果发现,优秀老师之所以成为优秀老师,大部分并不是我们进行师德教育的结果,甚至也不是我们天天搞培训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机遇使他有了内在的动力。

   比如,有一次他的照片被登在晚报上,报道说他是名师,从那时起,他就决定要成为名师,于是他就水到渠成地成了名师。我在高中的时候,在校门口一个桥头上玩耍时,我们的一位政治老师,听有人叫我的名字,就走过来,问:“你就是李希贵?”

   我说:“是呀。”“你写的诗很好。”我当时是学校一份报纸的主编,“以权谋私”把自己写的诗发表在校报上,他看到了。就这一句话,让我激动得天天写诗,上了大学还在写诗。尽管最终没有成为诗人,但我还是读了大量的诗。

   优秀老师是从什么地方获得了内在的动力?是一种什么情景?是一本书,还是一位长者、一位校长、一家媒体?培养老师就是要提取优秀老师成长的“基因”。

   教师缺乏积极性,是因为学校只是校长的,不是教师的

  很多学校的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体,学校只是校长的,只是政府的,导致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没有得到彰显,从而没有积极性。

   我认为,如果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把治理结构、治理主体多样化、多元化,让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决策主体,让教师在某个领域,特别是学术领域有发言权,甚至能够主宰学校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学校,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这项事业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

  这个时候,他就会爆发出他的积极性,职业倦怠也就不复存在了。

   教师一定要在某方面有高度,要有自己的“绝活儿”

  现在,我们学校的生态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建立起师生关系平等的绿色生态。固有的“师道尊严”使得教师理所当然地拿着自己既有的、固定的、想当然的想法去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去管理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方法仍然不变。

   今天的教育强调师生平等,强调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

   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有一个高度。或者在艺术方面,或者在朗读方面,都有自己的一个绝活儿。这些绝活儿提升了教师的魅力,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可以说,这些绝活儿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部分。

   我觉得应该把绝活儿的概念理解得更宽泛些,不要仅仅局限在能画一个什么,能吹一个什么,能写一个什么……

   一个老师在各个领域的特长都可以打造成自己的绝活儿,你读书多是不是个绝活儿?你能背好多好多诗词,算不算一个绝活儿?每一个时期流行的好书,你都能够不断地引到课堂里来,让学生受到更多益处,这是你的绝活儿;你能够背诵好多好多诗词歌赋,让学生也爱上了诗词歌赋,这也是你的绝活儿。能在常人做不到的地方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那就是绝活儿!

   只有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很亲近的,和他们天天在一起的老师身上看到的高度,这孩子才会敬佩这老师,才会追随这老师,才会真正去模仿这老师,这个时候,教师的高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高度。教育自身也就有了高度。

  综合以上几种思考,我想说,教师有职业倦怠,并不是简单的“绩效工资不合理”“学校管理机制有问题”等原因造成的。尽管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我们还应该思考更深层次的解决之道。

0
0
关键字:教师 职业倦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