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陶行知: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来源: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8/11 20:36:03  加入收藏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关于校长的直接论述不是很多,但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论述,表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陶行知先生对校长角色的独特理解与殷切期待,为我们勾画出了理想中的现代校长生动的人格形象。

  任何一种理解,都有其时代和思想的背景,陶行知的校长观也不例外。显而易见,陶行知对校长的理解并非是抽象思辨的结果,而是源于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从事教育改革试验、开展办学实践的内在诉求,因而显得尤为生动、深刻而形象。在陶行知眼中,校长不是特权者,不是政客,校长是学校教员的领袖、学生的领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应该具有独有的精神,即校长精神。

  “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校长要成为“学校的灵魂”,必须把“整个的人的中心,只放在一桩主要的事上。”“为个人计,这样可以发展专业的精神,增进职务的效率。为学校计,与其做大人名流的附属机关,不如做一个学者的专心事业。”只有将整个的心投入学校的事业中,才能有学校的发展。

  校长能否在艰苦的环境中,引领学校走向成功,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取决于这些校长在工作中,有没有始终把自己的精力全都投入到学校事业之中,不断在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上寻找到改进的课题。

校长要有“专业的精神”,这种“专业的精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说白了就是一种投入学校事业的职业精神。在全身心地投入中,产生“有事实化的理想”、“有理想化的事实”。学校办学“悬格不要过高”,只需和师生一起“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奢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一旦校长有了这种“专业的精神”,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取得事业的进步。

  “与师生共甘苦”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种领袖的权威不是来自于行政赋予的威力,而是校长与学校师生民主平等、共同生活的自然结果。

  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人格的力量是校长获得师生信任的根本。而且,这种人格的力量的发挥是内在于学校的日常生活的。“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在这个处所中,校长要营造师生共同生活的氛围,与师生“相依为命”、“共甘苦”,通过人格的力量相互感化,在相互感化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样才能师生一起过康健的生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合力改造学校,用生活来教育,教学生读书,教学生做事,改造环境,实现学校的真正发展。

  校长要领导学校的发展,就必须团结而不是嫌弃学校的所有教师,作为学校教师的鼓舞者和引路人,尊重他们的尊严和主体性,在与教师们的共同生活中,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一起朝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共同努力。

  “有鲜明的办学主张”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之魂。这种“灵魂”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必须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行政素养以外,还必须对学校教育教学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不是偏狭的个人意愿,而是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基础上,主动“社会化”的结果。校长要能够主动回应时代的召唤,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教育命题,要能够让学校师生有“心中所共悬而藉以引导我们进行的目标”,用鲜明的办学主张引领师生共同前进,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

  在《我之学校观》中,陶行知提出了“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等关于学校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也成为先生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他提出要以“事”为活动的中心,“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上求学问”、“用美术的精神在事上去谋改造”、“用大丈夫的精神在事上去锻炼应变”,为学校的生存、改革与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陶行知先生关于校长的论述,酝酿于他从事新教育和平民教育教育运动中,又在他长期的亲身办学实践中得到检验,虽然缺少理论的系统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于特定的语境,基本上表现为对校长人格的形象表达,但是在浅显澄澈之中,饱含了对教育事业的深爱,深刻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校长这一职业独特的思考和理解。

0
0
关键字:校长 学校 灵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