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何克抗 已有0人评论  2016/6/28 16:10:38  加入收藏

  三、如何正确倡导与实施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

  我国的创客活动起步相对晚一些,但发展比较迅速。2010年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创客空间。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创客活动影响逐步扩大;到2013年底,我国的创客活动开始有更广泛的基础——2013年11月中国发明协会主办了首届“中华创客大赛”;2014年6月清华大学举办了“创客教育论坛”;2014年7月,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等单位又联合举办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2015年3月,有关部门还在北京西城区育翔小学开展有关创客教育的公益活动,着重向中小学生介绍创客理念和创客文化;在此期间,由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专门面向7—16岁青少年的“少年创客养成计划”也正式颁布。

  但从我们看到的情况来讲,我国当前的创客教育基本上还只是现有教育体系的一种补充,而未能与现有教育体系融为一体——使创客教育真正成为我国整个创新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当前创客教育的实施状况,上海“新车间”创客空间的创始人且被誉为“中国创客文化之父”的李大维在2015年底曾作出这样的概括与总结:“创客运动的本质也是教育,可以理解为创客教育是科技、工程、艺术等教育专业的业余化。创客运动并没有向学校提供形成体系的课程,创客空间也仅仅是提供松散组织的工作坊。这些工作坊看起来很像原来已经成体系的STEAM教育和‘做中学’”。[17]

  我感觉李大维先生的总结是比较符合我国创客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的。在温州和北京等地的一些学校,虽然也已开设了某种创客教育课程,甚至还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学段开设。但是,这些创客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不同年龄段的创客人才——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的“创造者”,而且这些课程本身是完全独立的,因而未能与现有教育体系融为一体——使创客教育真正成为我国创新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创新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探索。

  (一)西方创客教育可供借鉴的经验

  西方学者所倡导的创客理念及模式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可操作、可推广的措施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首先要创设两类创客空间

  开展创客教育需要有两类创客空间,一类是物理创客空间(也称“创客实验室”),这是专门为创客提供各种技术工具手段和丰富信息资料及研发场地的物理平台;另一类是在线创客空间,这是专门为创客们提供展示作品、交流思想体会、分享创造成果的在线社交空间。[18]

  2. 要进行有关创客教育的教师培训

  创客活动虽然是创客们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创造活动,但也需要有比较了解、掌握创客教育本质并有开展创客活动实践经验的先行者作为教师,以便对新参与的创客进行启发、引导与帮助,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而在刚开展创客活动的学校或地区,缺少具有这种资质的教师。为此,应外聘专家,以便对本地或本校的原有教师进行有关如何开展创客教育的培训——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创客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并掌握创客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

  3. 实施专门培养创客的课程并开展相关创客活动

  为了使创客活动、创客教育达到更高的目标,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应当开设相关的创客课程——帮助青少年更快成为一名创客的课程。如有条件,这类课程最好能按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阶段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分步实施。

  4. 在已经开展创客活动与创客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创客文化

  创客文化要通过有关机构或部门主办创客大赛、创客作品展览以及颁发创客教育奖学金等活动来逐步形成,而且要多年坚持下去,从而推动创客教育健康、深入、并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推广,这些措施与经验已经很成熟,确实能在创客人才培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足之处是,这样培养出的只是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的创客人才,还不是创新教育所倡导、 所追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要想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只有让创客教育与现有教育体系融为一体,也就是要设法“使创客教育真正成为我国整个创新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有可能。

  (二)实施中国特色创客教育的正确思路与方法

  为了能正确地倡导与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显然应当从如何培养与落实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入手,去努力进行探索。

0
0
关键字:创客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