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何克抗 已有0人评论  2016/6/28 16:10:38  加入收藏

  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和为谁创新” 即创新的动力问题,显然,创新意识要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育才能树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创新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创新的设计;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可见,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目标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新思维作基础,离开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新思维,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创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事倍而功半的傻干,甚至是徒劳而无功的蛮干。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思维又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及前提条件。

  这表明,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上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人才。这三方面的素质对于创新人才都必不可少、缺一不可,因为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目标与动力,创新思维是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创新设计的高级、复杂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是把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创新的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

  将创客的内涵与上述创新人才的内涵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创客只是大致相当于创新人才三方面素质中的第三种素质——创新能力,而完全没有涉及创新意识(实现创造发明的目标与动力)和创新思维(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与设计,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及前提条件)这两个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更为关键意义的重要素质。

  2. 仅就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言,中西方创客教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创客人才的内涵和创新人才三方面素质中的第三种素质——创新能力大致相当。事实上,这里所说的“相当”只是“大致”上的,即二者并不等同,这是因为:创新能力是指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换句话说,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这两个方面来体现。

  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创客内涵是指“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的创造者”。这表明,创客的创造能力必须通过实体作品体现出来 。按理说(按照实体作品的原本含义来说),实体作品应该可以既通过“物质产品”来体现,也可以通过“精神产品”来体现;但是依据目前西方创客领域学者的观点,似乎并非如此——按他们的说法,实体作品好像只能通过“物质产品”体现出来。

  例如,西方学者界定的创客内涵本身,就是特别强调要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事实上,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这正是“物质产品”制作的必然要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如果是“精神产品”的创造,只要有大脑加上双手就够了。当然,对于“精神产品”的创造,若有技术手段的帮助,效率会更高一些;但在这种场合,技术手段的应用只是一种锦上添花,而非不可或缺的因素。

  又如,前面曾提到,率先提出“创客行动”口号的前《连线》杂志主编克理斯·安德森也认为,“创客行动有三大特征——使用多种数字桌面工具;遵循共享设计和在线协作的文化规范;使用共同的设计标准以促进分享和产品的快速迭代。” 很明显,这里所说的三大特征,尤其是第一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都与“物质产品”的制作密切相关,而基本不涉及“精神产品”范畴;其中的第二个特征虽也适用于“精神产品”的开发,但并非不可或缺的因素或特征。

  仅就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言,中西方创客教育的具体要求,也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当然,这里对中西方“创客教育内涵”的分析与比较,是仅就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而言,若是把非主流派(甚至个别学者的意见)也考虑在内,那么,上面所述的差异与分歧可能就不存在了。例如,美国欧林工程学院(Orin engineering college)的德比·查赤拉(Debbie Chachra)教授于2015年1月23日在The Atlantic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Why I Am Not a Maker(为什么我不是一名创客)》的文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查赤拉认为,创客过分强调制造产品(Making Artifact)的价值,忽略了对非创客人群存在价值的尊重,是一种畸形的技术文化,为此,他对创客运动深表担忧。不过,像查赤拉这种观点在西方只是极个别现象,绝非主流;反观我们国内,在学校里和社会上持有像祝智庭等学者为代表的创客教育看法的人群,虽然也不多,但如上所述,我国学术界部分有识之士却已对此形成了一种共识,因此我们坚信:今后我国的创客教育将会按照自己的理念与模式,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与模式,而非西方现有的理念与模式快速、健康地持续发展。

0
0
关键字:创客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