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朱永新:未来教师,是用数智技术自我赋能的“人师”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作者: 朱永新 已有0人评论  2025/9/9 9:22:38  加入收藏

在2024年达沃斯论坛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经预言:“未来5到10年医生、教师要被AI取代。”其实,更早的2017年,英国教育家、白金汉大学(University of Buckingham)原副校长安东尼·塞尔登(Anthony Seldon)也提出过类似预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十年内取代真人教师的大部分职能。这些预言看似有些耸人听闻,但在现实生活中,AI教师的确已经出现在课堂中——北京某重点中学探索的“AI双师课堂”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智能系统改作文、解答难题的准确率达到了92%;上海更出现了“全AI实验班”,人工智能教师负责知识点讲解,真人教师专注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在新教育实验学校数码社区建设的实践中,运用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也有许多成功的探索。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小学教育集团创造了“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生态重构”的教育变革路径。在教学改革领域构建了“课堂教学—作业管理—教学研究”的三维赋能模型,打造了提升教学效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三大技术赋能场域。   

一是在课堂教学场域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新范式。各学科依托智能工具,形成了“实时诊断—精准干预—个性发展”的教学流程。大模型可以根据教师需求生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师的指令生成插图、量表、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还可以作为教学助手与学生进行各种对话、回答各种问题。   

二是在作业管理场域创建减负提质的智能作业生态链。大模型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布置个性化作业,在批改智能化方面,智慧作业系统可通过构建“双引擎批改模型”,即由规则引擎处理标准化题型、由推理引擎解析应用题型的解题逻辑,及时发现、整理、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的在场讲解辅导,大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同时也将教师的批改时间从每班2小时压缩至30分钟。此外,大模型还可以作为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音乐、绘画等某些特别的作业。 

 三是在教学研究场域构建数据驱动的专业发展新机制。如通过知识图谱技术,为每位教师生成“能力雷达图”,结合教师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自动推送相关的微课程和课例数据,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德育方面,AI同样可以大显身手。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九小学建立了“班级数字孪生系统”,它能实时捕捉30项参数:从教室光照到学生心率,从专注度曲线到情绪波动,构建起教室的“数字镜像”,让教育关怀从“经验判断”走向“生命感知”。   

在未来,AI技术可以通过个性化学习、自动化评估和即时反馈等方式,极大地提高教育效率,从而减少教育对人类教师的依赖。但人工智能不会淘汰教师,被淘汰的将是不会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不会教书的教师可能失业,但育人的教师永远稀缺。“技术革新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对此,我们要防止AI对教师育人主体性的削弱,保留师生互动中的情感温度,明确AI工具的服务属性,严守教育伦理的底线等。未来的教师应该更专注于教育的本质——生命的对话与成长;应该加快知识的迭代更新,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从“静态储备”转向“动态生长”;应该通过数智技术拓展专业对话的场域,有效提升对话的学术性并在其中获得持续成长。  

(本文摘自作者在2025新教育实验研讨会的主报告《数智重塑教育未来》)


0
0
关键字:
上一篇: 欧盟《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解读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