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宋萑:GPT时代,要从“强式教育”走向“弱式教育”

来源:中国创新教育网 作者: 宋萑 已有0人评论  2024/1/4 14:26:44  加入收藏

宋萑:GPT时代,要从“强式教育”走向“弱式教育” 第 1 张

宋萑,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育是充满互动的、复杂的、不可预测的。这才是ChatGPT时代教育最美丽的地方。

一、你以为教了孩子世界的面貌,其实他只是在学看地图

ChatGPT的诞生,为整个时代镌刻下重要的意义。有人说它的横空出世可以媲美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用“ChatGPT之后”,定位出诸位当下身处的“第三时代”。

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多以文字为核心载体,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最近我去一线听课,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习惯于用文字去回答文字,就算他不曾有任何经验的参与,也可以用文字作答。

我听的这堂课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老师问“邋遢”是什么意思?学生就说像乞丐一样,因为文章里说“爱因斯坦像乞丐一样邋遢”。下课后我问这个学生,乞丐是什么样的?他说是邋遢。我问能不能具体描述?他说不知道,因为没有见过乞丐。

孩子是可以用文字作答的,他可以从文字中提取答案,即便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类似的,ChatGPT也善于提供文字性的答案。但如果我们缺乏了经验的参与,未来会不会仅仅活在一个文字的世界?

正如卢梭在几百年前所说:“你以为你教给他的是世界的面貌,其实,他只是在学看地图。”

一百年前杜威也特别强调:“在学校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发现如何获取所需知识的方法。”我们不只要把记忆性的东西记下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否则的话,我们的孩子就像杜威所说的,“他们的光滑的小脑袋像一面镜子似的,把我们展现给他们看的东西都反射出来”。

当ChatGPT能给出一切非常完美的答案,当我们不再依赖于经验、感觉和知觉的时候,会不会带来一些危险?这是今天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二、GPT时代更要关注教育的“美丽风险”

所以,谈到ChatGPT时代的教育,我们必须要回到教育的本真上。

1.教育最美的地方就是其“风险”之处

格特·比斯塔在《教育的美丽风险》中区分了现代教育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强式教育,一种是弱式教育。

工业时代以来,我们就进入到强式教育时代了。强式教育将风险从教育中剔除,强式教育强大、安全、可预测,追求学习成果的高效生产、教育“输入”和“输出”对等。现在我们动不动提到“学习目标”、高效教学、有效教学……总认为在达成一个个目标之后,我们的教育就有效了;但教育的效果往往在10、20年以后才显现。

10年前在培养人才时,我们没能预料到ChatGPT要来,于是培养了大量在10年后面临失业的银行从业者。10年前的我们曾认为培养足够多的对会计、银行知识有基本理解的人才,就完成教育目标了;结果10年之后发现,这些目标反倒成了他们适应社会的阻碍。这就是强式教育会带来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精准预测未来。

ChatGPT的首席科学家说“伟大是不可以被计划出来的”,但我们的教育好像都预设了一个需要达成的计划目标。《教育的美丽风险》里说,教育最美的地方就是其“风险”之处。当你上了一节课,学生突然提了一个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是教育的意义了。

前段时间听一堂《齐宣王见孟子》的课,教科书上说“以德治国”非常重要,一个高中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秦国最后统一六国,不是因为他用了德治,而是用了法治;为什么秦二世就亡了?是因为他继续用法治,没有德治。”他就提出问题后,那位老师当场至少愣了5秒,接下来他还是努力把孩子拉到书里面要教的内容中——德治很重要。

若不去理睬这个充满突发与未知的世界,便是把美丽的风险给去掉了;所以这个时代尤其该强调弱式教育。弱式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过程和实践不像机器一样运行,学生是发起行动和承担责任的主体而非被塑造和规训的客体,因而教育充满风险。

2.教育是充满互动的,同时是复杂、不可预测的

在这样“美丽的风险”下,教育的阵地究竟是什么?它是充满互动性的,同时是复杂的、不可预测的。

互动性:人和人之间的相遇

杜威说,教育是一种“交流”。当我们面对面坐着,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表情和神态,甚至产生肢体上的触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我们群居的人类所需要的、也是教育所需要的。通过交流,我们才能够有一个意义共生的过程。教育不是填充一个水桶,而是升起一团火焰;不是机器之间的互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

复杂性:“输入”和“输出”没有完美的配合

教育绝对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输出”与“输入”,是有一个意义在场域中共生起来。老师的每一句话印到每一个人的脑中,可能都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源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它却能产生一种交融。

不可预测性:教育是缓慢、艰难、受挫的

教育不是机械主义,它有着错综复杂的纹理,难以预测也难以完美测量。所以,教育是缓慢、艰难、受挫的。这有可能才是ChatGPT时代,教育最美丽的地方。

而ChatGPT总会给出一个答案,甚至是一个“错误的正确答案”,它特别喜欢撒谎。最近我询问它关于“ChatGPT的出现对教师工作的挑战”的相关文章,它罗列出一长串;待到查证时会发现答案全是拼凑出来的,名字都是真的、每个单词都是真的,但是那篇文章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一定要回答你,它就会凑出一整套答案回复你。

因此,让我们回到这个时代教育的风险之处,回到教师和教育在场的不可替代性、甚至是学生在场的不可替代性中。如此,教育才能够在ChatGPT时代继续走下去。

有人说,ChatGPT时代,学校是不是都不必存在了?如果教育仍只是知识的传递,那慕课都可以替代我们了。但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还有素养的培养;而素养的养成,绝对不可能通过简单的问答能达成,一定要有践行、有领悟。

三、教师面临的五个新任务

这个时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在发生变化。不是把知识记下来,而是最大程度地掌握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更重要的是完成一场创新实验。而素养的培养,正是一场创造性的实验。

ChatGPT来了,教师必须要拼命适应它,因为教师工作肯定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1.直面教育伦理性问题

UNESCO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尤其谈到教育领域的伦理问题,首先是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其次就是“纠偏”。由于教育人工智能面临算法偏见、算法歧视等伦理风险;在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若教育工作者对其持有盲从与跟风的态度,就很可能会破坏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

2.保障教育公平性问题

智能时代,数字鸿沟会日益增大。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可能出现数据不平衡、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有偏见化的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造成影响教育公平和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风险。UNESCO报告也特别提到,人工智能时代,尤其要关注不同区域人工智能使用差异的存在。

3.坚持道德和爱的教育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工作,我们还要把教育中的道德性和爱的部分凸显出来,更好地形成以学生为本位的德育。因为“人是一种有依赖性的理性动物”,学生依靠教育工作者。我们常说:“孩子爱一个学科往往不是因为学科本身,而是因为他爱这个学科的老师。”所以,每位老师在孩子心里就是学科的代表、教育的代表。

4.坚持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

我们要坚持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从强式教育走向弱式教育;从知识本位回归素养本位;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情感与品格的培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及其它高阶思维能力。

5.转变评价理念

我们还要从传统、可测量的评价方式转向多元评价;将评价作为一种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多媒评估、口头评估和价值取向观察等多元评估方式;将评估的注意力转移到学生与人合作交往、具身认知、情感体验、批判思考等一些难以测量的维度中,进行创新性评估;让学生学习和个人经验产生联结并实现意义的生成,在真实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真实评估。

四、面对变化:教师何为?

随着数字技术及其认识论的演化,“人”与“非人”的关系被视为一种“量子纠缠”的状态,教育中需要随之关切的新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思考“人之为人”的异质性,而非沦为机器的附庸。

这也是ChatGPT时代师之为师的不可替代性,即带领孩子认识到“人”之尊严的不可替代。

另外,我们都需要应对变化,整个世界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可能拒绝它,只能在拥抱它的过程中继续前行。

1.引导学生与“人”和“非人”的他者共存

北京中关村一所学校让孩子们与人工智能一起进行绘画创作,完成“人”与“非人”的协同。就像我们曾从手写走向机写一样,从现在起,也要学会把人工智能变成我们的工具。

宋萑:GPT时代,要从“强式教育”走向“弱式教育” 第 1 张

当下我们逐步进入到一个“原子化时代”,每个人孤立性原子化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到了ChatGPT时代,这种原子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非人”的他者共存是至关重要的。

2.协助学生解构与挑战“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的传统哲学也有助于我们审视这个时代的教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是把自然界放在一个和人类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的,彼此之间是一种联结而非占有的状态。这是我们跟西方哲学很大的区别所在,西方世界更多是希望去改造世界,我们是希望跟世界和平共处,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枯井。

3.携手多方共同探索“技术”的多重教育面向

随着技术在学生生活的多重场域中全方位渗透,教师需要超越学校语境,与多方主体(如家庭、网络平台、博物馆等)相互联手探寻技术之于下一代的多重意义,探索有关技术更多维的教育面向。

4.透视“数字原住民”,在线与离线的真实生活

与上一代“数字移民”相异,当下年轻一代被称作“数字原住民”。在线与离线生活自始至终都是不可分割、相互缠绕。因此教师也需相应地变革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不再将传统的教与学复刻在新一代身上,而是基于对其在线与离线的真实生活建构与之契合的课程与教学。

进入ChatGPT时代,我们要坚守教师的独一性。立德树人,在启智润心中培养全人;面向未来,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能力;拥抱数字,负责任地运用人工智能;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宋萑:GPT时代,要从“强式教育”走向“弱式教育” 第 2 张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ChatGPT的挑战,真正让教育回归到充满风险性、互动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美丽之中,让ChatGPT成为我们探索世界如何重启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本文根据作者在“重置系统——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 2023中国基础教育年度议题暨第一届神仙湖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