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学校课程建设研究所 >> 浏览文章

创造学生高飞的天空

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孙先亮 已有0人评论  2016/7/30 10:44:19  加入收藏

  课程建设是学校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是因为课程建设蕴含着一所学校办学的文化和特色,承载着学生发展的视野与境界,体现着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如何让学校的课程能够担当上述功能与使命,这既是课程设计者的责任也是其智慧的呈现。当学生高高飞翔去追逐梦想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学校的课程建设就是坚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努力为学生生命的自由生长与翱翔,创造开阔高远的天空。青岛二中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积极进行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使课程设计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回归学生,真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价值。青岛二中的课程建设既体现了教育对于学生的尊重,又体现出了时代教育的特质,让课程对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课程即尊重

  关注课程建设的人性追求

  教育的基础不在理想,而在于人性。课程存在的本义是为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认同和共鸣决定了课程的效能。只不过是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被功利性的教育追求所异化。课程只是为了完成毕业学分的要求,只是为了让课程的内容和种类看起来丰富多彩,而没有真正考虑课程接受者的需要和感受。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完全取决于学校的意愿。正如短缺时期的中国经济,供给方决定了市场的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称为“卖方市场”。学生长期被动消极地接受学校教育,不仅奴化了他们的心灵和意识,而且也极大地损伤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教育当然不能完全同等于市场,但是随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世界教育变革浪潮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的思维方式应当发生转变。因此,课程设计应当由学校层面的“独断和专制”,走向自由与开放,真正还给学生课程设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一切课程的内容都必须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倾听学生自己的声音。这种由“需求方”所真正喜欢的课程,体现了对于学生的尊重,将是一个新的课程时代的到来。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青岛二中的课程规划,始终牢牢把握“学生发展”的最高标准,恪守从学生出发的理念,一方面课程设计依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尊重,以及对学生适应社会素质的支持;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持和尊重。正因如此,课程的价值能够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发展。

  课程即环境

  关注课程建设的生态基础

  杜威说: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实施控制的唯一有效的途径是控制他的环境。课程的建设就是营造一种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在或显性或隐性的环境中获得生命的滋养。由此,课程的价值就真正显现,课程的价值也就必然持久。课程环境的生态建设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活经历的环境。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教育中最真实、最全面的课程。让生活成为一种课程建设的内容或者目标指向,就是把社会生活的元素、信息、资源等,引入到校园,使其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支持要素,学生在生活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创新等。所以在青岛二中的课程中,学生以模拟联合国、模拟人代会、模拟世界经济峰会以及以“拉赞助”的方式来举办校园的各种活动,就是“仿真”体验社会生活的现实场景,在各种真实的挑战中获得生活“磨砺”。

  二是学术研究的环境。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素养,是学生解决一切问题和担当社会责任的基本能力。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是知识,但是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知识并不是学生校园生活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形成对于知识的质疑、批判的意识,并且由此发展基于知识深度学习的研究能力和素养,将会更加充分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课程的动机。学校课程的开发,不能只是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素质的培养,如青岛二中开展哲学问题研究、经济问题研究、生物组培研究等,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国家橡胶与轮胎工作实验室开展的200多个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进入学习的更高境界。

  三是参与体验的环境。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过程性的体验在看似不经意中,让学生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精神营养。国家课程的知识传授占了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这对于学生的意识、素养等方面培养是不完整的。学校课程建设应当规划设计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学习的兴趣、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各种挑战形成创新的能力。因此,在青岛二中的课程建设中,不仅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即使在校外的许多职业体验、社会考察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生命潜质和精神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和升华。

  课程即创值

  关注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

  课程建设的价值是课程设计者都必须思考的根本问题。课程的价值定位不仅体现课程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和追求,也体现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把握。青岛二中在课程的价值创造上,始终关注着课程价值对于学生的终身和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价值的科学定位。

  一是在总体格局上把握三个层次的价值。学习能力,即学生的学习意志、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培养;思维能力,即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素质和能力;领导能力,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及研究、决策与实施能力等。教育价值的基础性和普遍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责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高峰”依托于“高原”,真正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助力。当然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一方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价值引导的结果。学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就能形成学校课程建设的集聚力量和优势,充分发挥学校传统、教师、校友及社会环境等的社会资源的作用,为学生素质发展奠定更加坚厚的基础。

  二是在精准目标上,始终围绕着“学生发展十项素质目标”。特别是五项特色素质“独特的智能品质、卓越的领袖气质、执着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研究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学校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中,就是用这样的目标来引导课程建设的方向。这些对于二中学生的要求,体现学校为学生未来准备的思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拓展与提升,同时也引导和激发学生个性潜质和优势智能的充分发展。

  三是价值审计,以学生发展的标准检验和审查课程。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教育的另一个任务,在于制造新的价值。”课程为学生创造价值除了教育价值的预设,还体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维价值目标的体现。尤其要避免课程价值的窄化和表面化,也就是那种“就事论事”的课程实施,要真正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等方面,突破传统课程的价值界限,让课程价值最大化,让学生素质发展最优化。

  教育的最大责任是实现学生“由内而外”激发。青岛二中的课程建设在高度关注着学生内在需要的同时,积极进行“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通过在课程价值追求上重新定位,不断进行课程设计思维方式的调整,让学生成为课程设计的主人,让学生的行动成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让课程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成长、延展乃至超越的载体。学生在课程浸润中汲取生命的营养,课程在学生成长中升华自身的价值。学校由此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和适合的课程支持,实现生命内涵的丰富和增值。

 (孙先亮/青岛市第二中学校长)

0
0
关键字:课程 学校课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