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目标教学研讨 >> 课堂展示 >> 高中课堂展示 >> 浏览文章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10/24 19:53:14  加入收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

  3、体验研究物质的程序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进行分类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立“分类观”;

  2、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 ,能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研究元素和物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分类法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

  2、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学会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物质、推测物质的性质。

  二、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引入]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呢?

 [过渡]人类对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总是充满好奇,经过几千年来不懈地努力和探索,人类逐渐对物质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

[板书]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但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却有三千多万种。如此少量的元素是如何构成如此繁杂的物质世界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活动1

 

 

 

 

 

 

 

 

观看、思考

明确本课目标,由一段动画视频引入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将物质的组成作为本课的切入点。

[活动1]小组合作,写出由HOCSNaFe   6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展示结果,找出写得最多的。

[讲解] 我只给出了6种元素,大家写出了40多种物质,还远远没有写全。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就两千多万种。就像刚才视频里的乐高积木:同样的组份经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样式,关键在于其组合方式,对于元素同样如此。以碳单质为例。

 

 

 

 

[过渡]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刚才在写这些物质时是想起一种写一种呢?还是有意识地按一定规律写的呢?

 

 

展示刚才的结果,发现一些规律,按照分类的方法找出的物质更多、更全。

其实这些物质我们都熟悉,它们都一直在我们的脑海中和其它物质在一起杂乱地堆砌着,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快速准确地将我们需要的物质找到。

大家体会,是不是在刚才都或多或少地用到了分类的方法。 

[板书]物质的分类

[过渡]人类在研究物质世界时面对的也是这样的杂乱无章的无数种物质。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分类。

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

进行活动2

[活动2]对活动1中写出的物质进行分类

展示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组成分类

按性质分类

按核心元素分类

……

[讲解]

在分类过程中你可能发现,一种物质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别。比如碳酸钠即是钠盐也是碳酸盐。

对于一种物质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标准来分类,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物质。

当我们面对的是大量、庞杂的物质时,哪种分类方法更合适呢?

物质家族

金属元素:单质-氧化物--

非金属元素: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

这些就是元素构成物质的规律

如何同时体现物质分类和化合价的不同呢?二维图能很好地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讲解]横坐标为物质的类别,纵坐标为元素化合价,建立起这样的关系后当我们看到一种元素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把这种元素的典型物质与该元素在这些物质中显现的化合价、这些物质的类别联系起来了。

我们仍以含碳元素的物质为例

展示碳元素物质家族的

物质分类——化合价二维图

按照这样的形式画出硫元素的图

 

当我们研究某种典型物质时,可以根据物质类别我们可以知道物质的通性、根据化合价知道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再了解了该物质的特性我们就对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运用以上的方法我们来做一个应用:请看活动3

.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

 

 

 

 

 

 

 

 

 

 

 

 

 

 

 

[小结]当然,刚才同学们的推测中存在一些我们还没学过的反应,很多物质还要考虑其特性,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后续的学习中进一步学习。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掌握了其他物质后,就可以建立起物质的转化关系,完善物质间的知识网络。 

 

这就是我们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将其运用于后续两单元的学习,以便大家可以更快更系统地掌握好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板书]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结语]纵观历史,人类对于物质本质的追求跨越了2000年,现代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些发现来创造新物质,甚至新元素。人类对元素的迷恋造就了现代世界。没有什么比人类对化学的了解和创造更美妙的事情了,希望同学们能在后续的课程中充分体会到化学的魅力!

 

小组合作,进行活动。

 

 

 

 

 

 

 

 

 

 

 

 

 

 

 

[问答]碳自身组成碳单质,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碳单质包括了金刚石、石墨、碳六十等物质

思考

 

 

回答:寻找物质过程中用到了分类和化合价

 

 

 

 

 

 

 

 

 

 

 

 

答:分类研究

 

 

 

 

小组合作,对物质进行分类。

 

 

 

 

 

 

 

 

 

 

 

[活动2] 活动探究:每组同学完成一种元素的物质家族建立,归纳该类型的元素物质家族组建规律,请一位同学来汇报一下小组的探究结果。

 

 

 

 

 

 

 

 

 

 

 

 

 

 

认真思考,举一反三

 

 

 

 

 

 

 

[活动3]迁移应用:如何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   1.建立含硫元素代表物与化合价、物质类别的关系图; (幻灯提示硫元素的物质家族:SSO2   SO3 H2S   H2SO3 H2SO4   Na2SO3 Na2SO4

回答: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的通性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从化合价看,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处于+4价,因此它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

 

 

 

 

 

 

活动目的:通过给出少数元素,能找出大量物质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少数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同时发动每个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思维热身及活跃气氛的目的。

 

 

 

 

 

 

 

 

 

通过视频模型展示及含碳元素物质的联想,让学生明确元素组成物质的方式。

 

 

 

 

问题引导,挖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智慧,让学生体会活动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挖掘出每位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使学生产生共鸣。

 

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视觉体会科学探索过程中分类方法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回归历史线,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设定目的性及挑战性。

 

活动目的:巩固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并学会从某种元素出发寻找该元素的各类物质,为后续研究物质的性质作铺垫。

 

 

 

 

 

 

 

 

 

 

 

 

 

 

 

 

 

 

 

 

 

 

 

 

 

 

 

 

 

 

 

 

活动目的: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模仿,学生推测未知的二氧化硫性质,巩固刚学到的方法,并体验方法的有效性,此处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及表达时间。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了解大气圈的主要特点。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够说出大气各成分的主要作用,明确人类......
  •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 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本课时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指数函数......
  •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这两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概念:那就是“民主”。民主这个词大家太熟悉了,可你有没有想过,民主......
  • 市场配置资源教学设计
    阐释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决定性作用),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1992年我......

 热门文章

  • What leads to success?
    Learning Aims: 1. The students can know what......
  • 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本课时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指数函数......
  • 市场配置资源教学设计
    阐释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决定性作用),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1992年我......
  •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了解大气圈的主要特点。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够说出大气各成分的主要作用,明确人类......
  •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这两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概念:那就是“民主”。民主这个词大家太熟悉了,可你有没有想过,民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