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刘美 已有0人评论 2016/10/24 18:37:49 加入收藏
【注】: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同时,感受高深且奥妙无穷的学科精神!最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国梦”奋斗大军中必不可缺的骨干力量!
第二部分 《指数函数》设计思考
一、教学目标制定:
本课时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先期知识的储备优势在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以及有关性质,且对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比较熟悉,具备了函数建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三类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属于知识上的提升,储备劣势是高一新生对函数的抽象性认识还显不足,对于第一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上,因此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指数函数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能根据指数函数图像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和过定点(0,1)的特性判断两个幂值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完善认知结构,领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展现数学实用价值及其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式:
学生的参与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手掌控制器”的制定环节和概念应用的题目变式环节,让学生充分思考、充足合作,思维碰撞、信息交换、讨论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过程,且在参与中体验收获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
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让学生与思考中收获新知;将指数函数的性质探索交给学生,让其体验绘图、识图、用图的过程;课堂小结环节改用“门户通行证”,形成文字心得,真正做到落实.
三、认知过程的合理性解释:
整堂课体现丰厚的数学文化、广泛的数学应用、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科的深入挖掘意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思维实际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由全国人民为之骄傲的“天宫二号”发射成功事件进行课题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紧跟着设置一个假设问题“给我一张纸,对折43次,其厚度可以架起一座从地球到月球的桥梁,你信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实际检验让学生建立“理性辨事”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科习惯!
(3)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类似函数模型,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4)获取新知环节:将内容合理分为层层递进的“概念形成---概念探究---概念深化—概念应用”三组块小单元,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5)概念形成环节设置三个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手掌控制器1”,对概念充分认识,并通过合作交流,达成共识,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快乐.
(6)概念深化环节,将学生划分为三个组,分别制定相应的“手掌控制器2”,通过学习合作小组绘图、交流、探索、发现、汇总形成指数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动脑思考.
(7)概念应用环节,设置三道经典例题,其中第三道例题设置四部延伸,层层递进,体现知识活用的能力.
(8)课堂总结环节,设置“门户通行证”,让学生形成文字的收获,更加贴地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操作流程合理性说明
1.知识顺序:课题引入---概念形成—概念深化—概念应用—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2.时间分配与课堂节奏:课题引入3分钟---概念形成7分钟---概念深化10分钟—概念应用15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课堂落实5分钟
3.学生活动设置三个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环节:概念形成、概念深化以及概念应用
第三部分 推介说明
本设计用到了“手掌控制器”“H图解”“门户通行证”三个工具,“手掌控制器”便于学生交流讨论形成成果,“H图解”用对比的方式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便于接受;“门户通行证”进行课堂总结,落实到位.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设计用到的策略、工具适合于高中所有学段与学科任何课型.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