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安市教育局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0/1/16 21:11:22 加入收藏
作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肥城市高度重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不动摇,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上,认识到位,保障有力,强化管理,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作经验被山东省教育厅发文推广。
一是政策推动。市里制定出台了《肥城市建设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工作方案》,对中小学视力防控的目标措施进行了明确。教育和体育局制定了《肥城市中小学近视防控工作考核细则》和《肥城市建设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推进实施方案》,对中小学视力防控做什么、如何做进行了细化,并将视力健康纳入年终教育工作综合评估,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视力防控水平连续三学期下降的学校予以问责。教育和体育局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建立了《肥城市中小学视力监控制度》,对中小学视力监测机构的准入资质和工作标准进行了规范。
二是目标领动。结合工作实际,确立了三步走的近视防控试点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全国试点县工作首次验收前,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高发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第二步,到2023年,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降低0.6个百分点以上,高发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第三步,到2028年前,实现我市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三是配套联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营造各方参与、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关注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防控行动,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光明的未来。教育和体育局协调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等相关部门,综合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工作,形成教育、卫生为主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群防群治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良好工作局面。各学校建立了一支学校领导、班主任、校医、保健教师、家长、学生为一体的视力健康管理队伍,将近视防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个方面,营造学校上下、校内校外综合防控的网格化格局。
四是活动拉动。严把手机使用关、家庭作业关、读写姿势关、室外活动关、护眼两操关、课程开设关、师资配备关、设施达标关、视力监测关、督查评估关等“十大关口”,开展十大活动:阳光体育1小时活动,把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及以上,作为近视防控的主要内容予以实施,有效降低学生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校外严控使用电子产品活动,规定学生在家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40分钟,让家长监督和控制学生在校外环境中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组织城区学校与镇街学校开展视力健康手拉手爱心结对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养成科学用眼、正确护眼的好习惯;聘请眼科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和家长开展眼保健宣讲活动;健康教育说课优课评比活动;眼保健手抄报比赛活动;视力健康知识抢答赛活动;眼保健操展示赛活动;眼保健家庭教育活动;视力防控示范校评选活动。
五是监测促动。做到“三早四统一”。“三早”,即早干预、早发现、早矫正。对有近视倾向的孩子早预警,将儿童青少年近视控制在萌芽状态;对有假性近视的早遏制,坚决不让近视程度向纵深发展;对已经发生近视的进行早矫正,通过正规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理疗和家庭自助按摩、保健等形式,使孩子的近视状态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或改善。“四统一”,即统一系统平台、统一数据管理、统一监测流程、统一采集时限。会同卫健部门,通过专家评审,集结了有资质、服务好的视力监测中心,由监测企业投资配置了“来爱眼”视力健康数据管理平台和spot视力监测仪,在数据采集、工作流程、端口管理、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全体家长可以通过手机app登录“来爱眼”视力平台,访问掌握孩子的左右眼、屈光度、瞳孔大小、眼位、瞳距、视力储备等筛查数据,以及学生团体的视力不良检出率、新发率、统计分析等结果,并在监测机构的干预下,对孩子的视力防控措施做出相应行动,实现了互联网+数据平台的学生视力筛查及视力健康档案系统。
六是考核调动。将试点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校长职级制考核、文明校园评选和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教育和体育局与学校幼儿园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年终督导考核。按照肥城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考核评估细则,对各单位近视防控工作进行考核。在核实各单位2019年近视率的基础上,自2020年下半年起对各学校幼儿园进行评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加强督导检查,对未实现年度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目标或排在后位的单位进行通报、约谈;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和幼儿园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