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新道德教育研究所 >> 浏览文章

让德育回归教育的中心

来源:莱州市双语学校 作者: 赵福庆 徐建华 任文娟 已有0人评论  2017/2/21 13:59:35  加入收藏

  “让德育回归教育的中心”这是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在全国“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成果展示暨交流会”上提出,并得到与会者高度认同的一个观点。

  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时代大背景下,呼唤德育重新回归教育的中心,强化 “德育第一”的地位,无疑成为这次德育会议最响亮、也最鼓舞人心的一个声音。

  德育的本质是什么?回到德育现象的背后,德育的真正问题在哪里?德育在实践层面如何实现一体化实施?围绕这些回归原点的德育问题的追问,2016年12月23日-25日,中国教育学会携手山东省德育专业委员会、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山东省莱州教育体育局、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邀请了来自全国的知名德育专家和800余名中小学校长齐聚山东莱州,展示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成果,分享中小学德育实践创新经验、开启了一场专家引领之下的探索学校德育根本规律的智慧碰撞之旅。

  一、关于德育本质的思考

  探讨德育问题,必须首先回归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是什么?

  在本次会议上,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在《德育要引导每个孩子走向人生幸福的道路》的主题报告中围绕“德育的本质”谈了三个基本观点: 

  ●德育即育德——教育者与受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受教育者认同并践行社会道德价值的过程;

  ●德育课程是学生基于人生实践的生命价值课程;

  ●从学科价值上讲,德育是一门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科学。

  张厅长说: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成为人”;教育的重心应转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他用“德育第一论”强调了德育回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呼吁“让德育重新回归教育的中心”。

  德育应如何回归教育的中心,回归其本质,成为基于人生实践的生命价值课程、成为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科学?

  山东省莱州市教育体育局尹文涛局长《实施“立德树人十项工程”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实践层面作了很好的解答。十大工程涉及学生生命发展的十个侧面,包括立德工程、读写工程、国学工程、健康工程、翰墨工程、乐舞工程、民俗工程、科学工程、实践工程、家教工程,以这十大工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把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健康的生活作为了终极目标,使德育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回归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引导人走向幸福的本质上来。

  关于德育的本质,从不同维度,专家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迟希新教授指出:改革有两个价值,一个是工具价值;一个是终极价值。德育的工具价值是:通过改革,学校发展了成为名校,教师成为了名师,校长成为了名校长;而它的终极价值是让学校里的学生得到最好的成长。

  曲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的“活动道德发展论”则从方法论的视角指出了道德教育的本源: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本源和动力;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

  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赵福庆校长关于《3310活动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正是基于对道德本质的深度思考和对道德教育本源的追溯,建构起三条途径、三个阶段和十个模块内容的活动德育课程体系,通过活动德育扩大学生道德生活空间,使道德教育具有了更大的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渗透性,把老师要告诉学生的话变成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把老师要灌输的观念变成了学生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把老师反复的要求变成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自觉的习惯。调动每一个学生德性修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人回到人之为人的原点,也使道德回到成人之道的原点,从而实现德育“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终极价值。

  二、德育的问题与药方

  回到德育现象的背后,剖析当下德育的问题、困境与危机,这是德育工作者进行综合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专家们为当下德育开出科学药方的重要前提。

  在本次会议上,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鲜明地指出了目前德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即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 、课程专门化 、教学知识化。

  面对这些突出问题,张志勇开出的药方是:构建并实施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内外结合的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创建的“3310”活动德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三个特点。它分小学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三个序列实现了纵向衔接;分行为习惯、健康安全、理想信念、敬业奉献、公民道德、生态教育、法治教育、民主教育、爱国教育、国际教育十个模块实现了横向贯通;分学校、家庭、社会三条途径实现了内外结合。有效破解了张厅长提出的四个突出问题,也从实践层面验证了张厅长开出的药方,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终级目标的全员育人的整体建构。

  同时,学校德育由于其效果所具有的复杂性、隐蔽性特点,往往使得它非常容易被形式化、“虚位化”,以至于各种形式主义(或虚假)的德育现象大行其道。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形式上而非实质上开展德育,如德育课仅仅体现在课程表之中,在节假日或纪念日组织“即兴”活动等。二是注重管理,轻视德育,乃至教育目标服从于管理目标;三是只依据外在表象来判断和评价德育效果。如从学生对某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其品德发展状况,依据某次偶然事件或不当行为来判断学生的品德,把有无违纪行为作为班主任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等等。形式主义(或虚假)德育虽然并不一定违背道德原则,却必然会使学校德育流于形式。

  如何解决德育形式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目前学校德育最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次会议聚焦探讨的一个话题。国培专家、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教授关于《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反思》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对德育实效性的深刻思考。

  迟教授从学校中的鲜活案例出发,从教育目的的哲学追问出发,剖析德育问题,提出了“德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应成为全校的课题”、“德育不仅可通过品德课进行,更与教育的每个细节息息相关。”“德育不能通过强制灌输完成,必须经由学生自主体验与自主建构”“德育就像冰山,我们常常只看到冰山一角,显性德育的部分,而冰山水下看不见的隐性德育的部分恰恰被遗忘了。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隐性德育的教化作用。既要强调教的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更要注重环境、管理、氛围、实践过程中“化”的内导。”这些鲜明的论点,并强调,这些是重要的德育规律,但必须通过实践验证。

  同时,基于对现实事件的追问与反思,迟教授为提升德育实效性开出了四个药方。

  第一个药方:坚定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与责任担当

  第二个药方:实现德育目标的两个重要回归

  第三个药方;凸现学校德育主题和队伍建设的整合思维

  第四个药方:贯彻德育生活化和活动化的育人策略

  没有育人的目标,教育将是一幅恐怖的情景,将充满功利主义的味道。所以,迟教授一再强调,要把促进学生道德品格发展作为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把育人目标作为学校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的中心工作。

0
0
关键字:德育 回归 教育 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