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11:42:30 加入收藏
2004年10月,我提出了实施“新道德教育”的主张。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理清生活与道德的关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道德是生活的灵魂。生活教育与道德教育犹如硬币的一体两面,须臾不可分离。
关于新道德教育,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基本理念:一是回归人本。道德不是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人生存、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内在保障。道德教育是人之为人的必修课,其根本目的是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基,其本质在于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活质量。这样的道德教育,是人人悦纳的幸福教育。遗憾的是,今天的道德教育却成了让人痛苦的教条式的灌输。二是回归基础。有人说过,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这是对我国反科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定位的极大的嘲讽。人的道德不是“无根的浮萍”,学生的道德大厦不能建立在沙漠之上。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目标必须从“天上”回到“地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心、诚实、自尊、自信、习惯、责任等基础性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三是回归生活。今天的道德教育,大多是低效的、无效的,有时甚至是负效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陷入如此无用之境地,概因道德教育这一最具有实践品格的教育已然堕落为应试教育的附庸。没有生活,就没有道德。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其道德教育本身就已蜕变为赤裸裸的知识传授。这种道德教育,从根本上就是反道德的。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源泉,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回归人类道德产生的具有原生意义的生活土壤之中,学生的道德内化及其发展才有其内在的生活逻辑和丰厚的现实基础。要建立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良好习惯培养为出发点的道德教育新体系。四是回归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的道德教育正在充当着学生“知行分割”甚至“人格分裂”的“催化剂”。这不能不说,与学校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普遍存在的重“知”轻“行”、甚至只进行道德知识评价的做法直接相关。久而久之,这种道德教育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暗示就是道德可以“只说不做”。因此,这种道德教育评价也是反道德的。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关键是道德实践,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必须从知性评价为主转向道德实践评价为主。
在中小学实践“新道德教育”理念,是齐鲁大地世纪之交以来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济宁市霍家街小学就是这一探索的代表之一。该校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切入点,把学生的良好习惯分解为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包括安全、礼仪等),并把这些习惯养成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三大生活场景,旨在让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回到生活之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案例设计》(以下简称《设计》)就是对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策略的系统总结。《设计》共分5册,每年级1册,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规律,具有以下3个特点:
提出了以“生活场景——行为要求”为指向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目标。《设计》的作者们认真梳理了学校、家庭、社会不同场景下小学生应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并转化为明确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以小学三年级《争做文明小公民》为例,小学生的习惯养成目标为:⑴在马路上行走时,遵守交通秩序,不横穿马路,不翻越护栏;⑵在乘坐公交车时,要自觉排队;⑶在阅览室看书时,不在图书上乱作记号,看完书后能把图书放回原位;(4)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卫生,能做到垃圾分类存放,等等。作者把小学生应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目标分解于各个不同场景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具体场景、自身实践中感受、体验、内化这些具有道德意义的具体目标。整个《设计》紧紧围绕行为习惯养成目标来编写,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习惯养成因年级不同而不同。由于目标指向明确,使学生、家长、教师有了共同努力的方向,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形成了以“日常生活——道德实践”为内在逻辑的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具体路径。《设计》的独特价值,在于作者以新道德教育“四个回归”为指导,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融入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各种活动设计突出了针对性、主题性、系列性、体验性和生成性,让每个小学生“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体验”、“收获一份认识”、“产生一种行为”,总结提炼出了“场景模拟训练”、“生活实践交流”、“合作互动生成”等行为习惯养成策略,摆脱了空洞的道德说教,摒弃了功利性的道德演练,在小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培植学生的道德大厦。
建构了以“知行统一——多维评价”为基本模式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机制。《设计》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方面,始终坚持“知行统一、行动为本”的评价理念,改变了以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维度评价模式,形成了知行统一的多维评价模式。从评价周期看,有周评、月评、期末评、年度评等;从评价场所看,有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的时空评价;从评价主体看,有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班委评、队委评、家长委员会评,等等。这种评价,以习惯养成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的唤醒为目的,让小学生不断体验积极的道德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愉悦,并通过不断的重复实践,建构积极的道德行为图式,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行。这种评价,改变了以往知行分离的道德评价的弊端,让小学生在自主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监控中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小学生不断发现长处,克服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设计》没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有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有用的教育实践,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体现着老师、学生、家长的智慧。当然,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设计》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完善。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