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教育家颁奖盛典 >> 乡村教育家 >> 浏览文章

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的破冰者 --程永康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任风敏 已有0人评论  2017/11/6 10:16:36  加入收藏

二、兴教,“人改”模式润桑梓

1997年暑假期间,经教师公推公选,我当选为中学校长。我想:“既然我当了校长,振兴本校和本地教育事业就是我的责任!”扎扎实实一干几年,因为教科研成绩突出,2008年初,又调到全县教育后进乡镇盛堂乡中心学校工作,到2011年以全县综合评估第7名的总成绩,一步步使盛堂中心校跨入了全县教育先进乡镇行列。

2012年暑假,我再次临危受命,来到教学成绩全县倒数行列的八里河中心学校。面对学校的“六无”局面,我深入调研,走访了200多名教师、300多名家长,写下了6多万字的调研笔记。调研后我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是“3 人”现象,一个年级300人,六个班级,所有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所教学科只有3 名好学生,所有的班主任都认为自己班级只有3 名好学生。二是“10人”现象。连续15年,八里河中学的中考优秀生(700分以上)都是10人左右。这种奇怪现象的背后必有推手,这种推手到底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改变课堂形式,只能是治标;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才是治本。真正课改应该是人的改变。其实,这种奇怪现象的推手就是人的观念。真正有意义的改革必先“改人”,以“人改”推进“课改”和“教改”。

吾要兴教,首推“人改”。观念一变天地宽,转观念就是生产力。第二年,经过深思熟虑,我提出了“我校无差生”的理念,创新提出的改变教师观念的“人改”理念,即要求老师“把每班3名好学生变为30名好学生”、“再把每班30名好学生变为人人都是好学生”。引领老师从改变“人”的观念做起,强力推进八里河中心校的整体教育改革,要求所有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的班级有30名好学生,所有的班主任都认为自己班级有30名好学生。别人称我是“程疯子”, 认为学生的学业成绩相互之间确实有一定差距,许多教师多年来习惯把班里的几个学习尖子当成好学生,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被认为是差生。因此,对我的要求认为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天方夜谭。事实上,我知道,正是因为教师只对几个尖子生下功夫,才导致大多数学生自认为是差生,就失去了进取的勇气。认准的理绝不动摇。我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大家的思想障碍,带领全校1400名学生在操场上齐声高喊“我校无差生”。学生在心理作用之下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差生,个个都显得阳光、自信。我还亲自带毕业班数学,和老师们一起摸爬滚打,加班加点,埋头苦干。中考优秀率一下子跃居全县第一,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示范。渐渐地发生了改变。现在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宝,教师不再把班里的任何一个学生当作差生,只是针对学业差异实行分层教学,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出更高的目标,给他们创设更大的空间;对成绩中等的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其获得成长的动力;帮助学习吃力的学生找到优势,让其在不断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检验效果,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我定下目标,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和周边学校比,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和全县知名初级中学比,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和全县最好的初级中学比。三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次比一次精彩,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最后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会上已胜券在握:当初成绩靠后的学生已提高到中等,当初成绩中等的学生已明显提升,当初成绩靠前的学生更加脱颖而出。

吾要兴教,学高为师。许多全国知名的教学模式固然值得学习,但绝不能照抄照搬,推行一种教学模式如果教师感到别扭、学生不适应,强制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又反弹回原来的状态,这种课改效果会适得其反。我曾在市、县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并应邀到外地上课、评课,但我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至今仍每天执教两堂数学课,对课堂教学改革有许多真切体会。我深知,与其刻意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如抛却程式化模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办法来,以“人改”促进课改,我们没有模式可能就是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倡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手法。我认为,有些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全部讲,有些只需要部分讲,有些甚至只要点到为止,像讲授“负负得正”时,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可能越糊涂。即便针对普遍反映较好的“导学案”模式,我要经过两次备课重新修改,做到为我所用。

吾要兴教,身正为范。我在上任之初就跑遍全镇19所中小学,在摸清每位教师近年来的教学检测成绩之后,分别和300多名教师逐一谈话,不仅对每个教师的业务和思想状态做到了心中有数,而且对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提出了相应要求。根据各校的教师业务差异,我有针对性地分片开展观摩教学、教育督导。中小学各学科观摩教学报告会、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在该校已成常态化,尤其是每次在教研活动中的精彩点评成为全镇中小学教师备受期待的业务盛宴。风生水起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该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副校长潘松和教导处主任崔家航等人的课例展示相继获国家级一等奖。

吾要兴教,心高舞台大。不到三年时间,颍上县八里河镇中心学校当年各项综合考评在全县名列前茅,多年止步不前的中考成绩实现跨越式突破。199人考入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颍上县第一中学,700分以上57人,中考各项指标在全县同类学校位居第一。素质教育之花也绚丽绽放,学生的手工制作、绘画、歌舞、演讲等相继在省、市、县各类大赛中获奖。前不久,颍上县首届名校长评比中,我高票当选。八里河镇教育何以走上超常规发展之路?《安徽青年报》以“拉动疾速腾起的引擎”进行了详细报道,引发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吾要兴教,且行且思。行走在“人改”的路上,我发现,很多老师感染上了职业厌倦心理病。我引入了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提出了“A、B系列互动”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即把一个组织对等的分成“A”、“B”两个系列,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使人人有目标、事事有对比,在不断的重新定义定位中前行。在八里河学校“A、B系列互动”:年级有“AB系列”,班级有“AB系列”,教师有“AB系列”,人人有“AB系列”……人人有目标,个个有榜样,大家你追我赶,逐渐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这种模式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师生持续“享学”的马达,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倦怠的问题。从此,八里河中心校连续多年综合质量全县名列前茅。三年后,这个后进的乡村中心学校一跃成为全县的教学质量先进单位。2013年11月6日《安徽青年报》整版报道了八里河中心校的发展盛况。2014年5月23日全国区域课改现场会在八里河中心校召开,我做的“人改”专题报告深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好评,并被二十多个省邀请到全国各地做“人改”专题报告。

三、幸教,“享学”课堂驱内力

经常有人问我:“你这样拼命忘我的工作,你不累吗?”我觉得:身体上我会感到累,但我的内心感觉是轻松、幸福的,所以我是快乐的!

我认为,幸福和快乐可以由两种方式获得:一是努力工作;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别人。我努力工作,收获颇丰,近年来,多次获县市省级论文一等奖,多篇论文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数学教学通讯》《安徽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阜阳市“最美乡村教师”、阜阳市科技拔尖人才、阜阳市数学学科带头人、阜阳市骨干教师、颍上县首届十佳名校长、阜阳市第三届名校长等荣誉称号。

吾甚幸教,快乐传递正能量。我用自己的“三教”人生诠释着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我不单快乐了自己,更把正能量传递给了身边的人。我一直在思考,真正的教育应该从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引导学生从“厌学”走向“想学”,从“想学”迈向“享学”。“学会”不如“会学”,“会学”不如“想学”,“想学”不如“享学(享受学习)”。在“人改”背景下,应该创建一种学生“享学”的课堂。在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体验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不用教师教,他就能找到学习的金钥匙。如果不“享学”,再好的教学模式、方法,对他也不起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不是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而是解决享学不享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问题。于是,我设计出的“人改、教改、学改”的“三改”理念,“以人改促教改,以教改促学改”,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每一位教师都成了“校长”,在“AB系列互动”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每位老师都成了学校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我还努力引导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良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人改”背景下的“AB系列互动”等一系列措施,一切服务指向学生,从“想学”迈向“享学”,关注学生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吾甚幸教,“享学”理念彰特色。我们八里河镇中心学校,没有一流的办学设备,没有成为优秀的先天优势,却演绎着感人的教育故事,我们的“享学”课堂“分享的课堂、共享的课堂、享受的课堂”,实现了幸福教育。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