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任风敏 已有0人评论 2017/11/6 10:16:36 加入收藏
山东教育电视台台长邢顺峰为程永康颁奖
主要事迹:
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的密码
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中心校 程永康
我的教育信条是:我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有限的,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却是无限的……
我连续在农村工作了三十多年,先后担任三个乡镇多所乡村薄弱学校校长。2012年我临危受命,来到教学成绩全县倒数行列的八里河中心学校,面对“无资金、无设备、无理念、无特色、无干劲、无成绩”的“六无”学校,我提出了“人改、教改、学改”的“三改”理念和“向学、想学、享学”的“三学”策略。“三改”即实施“AB系列互动”等一系列措施,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了“校长”;“三学”即一切服务指向学生,从“想学”迈向“享学”,关注学生发展,提升核心素养。三年后,这个后进的乡村中心学校一跃成为全县的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我创立的“人改”背景下“AB系列互动”教学管理模式,已在八里河中心校及辖区学校中大见成效。我也应邀到全国各地做学术交流一百多场,介绍这一管理模式,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一、姓教,筑梦乡村永不悔
校长的成功与魅力,在于他以情趣激发情趣!校长的高尚与尊严,在于他以生命点燃生命!校长的幸福与快乐,在于他以智慧启迪智慧!
我认为:做一名乡村教师幸福,做一名乡村校长更幸福。因为,校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他能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他能通过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对学生有巨大的鼓舞和感染力量;他能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温暖的爱心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少训斥,多激励,无讥笑。在农村,我看到了家长的不容易,感受到了学生的渴望,这也注定我,每到一所乡村学校,都是全心忘我工作,筑梦乡村永不悔。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被分配到条件异常艰苦的农村中学,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生涯。几年时间里,和我一起分配到该校的老师纷纷调离或改行。当时,因为我工作成绩突出,还在全国十几种报刊发表了几十论文篇,已经小有名气,县教委主任要把我调到县一中工作,被我婉拒了,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里的孩子需要我。2009年12月的一个雨雪天的下午,因为教研活动误了班车,搭乘货车回家被刺骨的寒风吹后患上了面瘫,连吃饭、喝水都困难,我白天戴口罩工作,晚上去医院治疗,硬是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2013年11月,在上课间隙我又到辖区学校检查工作,中途晕倒,被诊断为小中风,血压高达205mmhg,清醒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回校上课,在医生和老师们的“强制”下我才勉强住院治疗。
2009年底,我的老父亲胃癌晚期,非常想念我,但因工作繁忙,我不仅没能床前尽孝,就连老父亲弥留之际喊着我的乳名要见我一面,我都没能及时赶到……,这也成了我人生最大的遗憾、心中永远的痛!我把对父亲无限的愧疚化作对学生无私的爱,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我班学生鹿金龙,成绩优异,因爷爷、奶奶常年生病,家庭非常困难,几次辍学,我多次家访,并且资助鹿金龙三年学习、生活费用近万元,使这个濒临辍学的孩子得以安心学习并完成学业。到目前为止,我资助的学生有20多人。
在90年代,我的同学、老师等好多人劝我改行到行政上,我坚决不同意。我说:“从走进教师队伍那天起,我就已经姓教了,而且姓的是乡村教育的教,我哪也不去,我要一辈子姓教!”直到现在我仍然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和所有老师一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当上校长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我三次放弃进城机会,两次放弃从政机遇,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连续把三所薄弱落后学校变成了先进学校,被当地百姓称为“程老实”。
二十多年来,在乡村校长岗位上身体力行的摸爬滚打,感悟良多。我个人认为,校长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专业的高度、一种人格的境界、一种文化的符号。时代呼唤校长都成为乡土教育家,校长应该是校园里的教育家。
吾本姓教,筑梦乡村,校长应该是校园里的专业引领者。校长不是坐在书斋里的学者,他要面对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实,面对种种教育实践可能带来的困惑,所以一个校长应该始终奋战在教育教学或管理第一线。智慧的校长只有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有效地结合,并通过实践活动的再检验再审视,不断调整、提高和完善,才能最终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才能发挥自身在专业上的引领作用,整体带动所在学科、所在团队、所在区域的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发展。事实最有说服力,校长的贡献,首先应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或管理成果中,校长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的人,不论他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育行政工作者或是教育理论研究者。
吾本姓教,筑梦乡村,校长应该是校园里的文化引领者。文化对人的影响巨大,是包容万象的,更是高瞻远瞩的。一位校长代表一个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形象,乃至成为最具象征力和号召力的文化符号。教育的作用归根结底是通过育化个体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凝聚、蕴蓄,形成学校、社会的文化基调。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还需努力积淀自身的文化修养,在长期的学习、探索、钻研和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文化。这需要细心地观察,用心地总结,然后进行理论提升,再回到实践中去锤炼,始成别具一格的教育文化。此外,智慧的校长还要有丰富深厚的情感,宽广博大的胸怀,自觉高尚的职业操守,守得住寂寞的坚韧。唯有如此,校长才能成为行业的文化领袖。
吾本姓教,筑梦乡村,校长应该是校园里的道德引领者。墨子说: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社会的一般行业尚且如此,教育则更毋庸置疑——校长还应具有高尚的情操、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和宏大的社会抱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教育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教育不仅以思想观念影响人,而且以行为榜样影响人。校长的事业是在孤寂中成就的,校长的理想是在苦闷中实现的,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没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执着,没有“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情怀,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怎能有所成就?因此,真正的校长,留给人们的是思想,是文化,更是人格与道德。校长不一定是一个“完人”,但必须是一个有所建树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人,一个不依附于权势、不屈服于权威、不拘泥于故旧的人。惟其如此,方能谈影响人,方能谈育人。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