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教育家颁奖盛典 >> 乡村教育家 >> 浏览文章

山区孩子高雅音乐教育的拓荒者——潘朝阳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任风敏 已有0人评论  2017/11/6 8:20:52  加入收藏

在没有考上音乐学校前,我就想,如果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哪怕喝稀饭也愿意!从第一天当老师起,我便立下志愿,那就是让我们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享受到高雅的音乐教育。

刚开始工作时,面对学校一穷二白的现状(学校除了一台能够放磁带的录音机外别无其它乐器),我痛苦不堪:我在读大学以前从未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中小学学习期间从未上过一节音乐课,从未见过钢琴,现在,难道要让我的学生也重蹈我的经历?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

1994年,在当时每月工资只有114元的情况下,我四处借债,自费购买了一架钢琴。为了借钱我忍辱负重,遭受了许多白眼,终于让自己的愿望实现。记得当时刚下过雨,农村的道路泥泞不堪。不得已,我请人用拖拉机把钢琴拉到了学校……

这架钢琴当时的价格是6500元,大概是一个老师6年的工资!这稀罕的东西在学校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师生们纷纷跑到教室外面去看……从此,破旧的校园里常常流淌出叮叮咚咚的钢琴声。周边种地的农民也偶尔会站在地里听一会,然后纷纷表示:好听是好听,就是太贵了,校长肯定发了疯。

琴声在乡村学校里奏响,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作为一名乡村音乐教师,做出了这么一个不寻常的举动,有点出人意料。自费购买钢琴用于学校音乐教学,这在全国应该不多见。为此,我感到无比自豪!

现如今,我的学生大多是我以前学生的孩子——学生把他们的后代又送到了学校,交到了我的手里,我和他们是爷孙辈、忘年交。

从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写下了座右铭:认真上好每节音乐课。虽然是极其普通的一句话,但坚持下去却很难很难。

乡村学校的音乐教室极其简陋,几乎没有什么音乐教学器材。于是,我把竖笛、口琴率先引进了课堂,现在也依然能够清楚地回忆起30多年前孩子们吹奏的情景。记得一位老教师曾经对我说,每到夜晚来临,几乎每个村落都会听到“鞋儿破、帽儿破”(电视剧《济公》主题歌)的笛声,诸如此类的歌曲有《世上只有妈妈好》、《小星星》以及《大海啊,故乡》等,也有的孩子能够吹奏高难度的《望星空》之类的歌曲。由于孩子们的无比热情,竖笛在乡里乡间引起了轰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学习竖笛。我们的竖笛合奏团多次参加当地政府和企业组织的演出活动,在1997年迎香港回归活动中,学生合奏团荣幸地代表学校参加了演出。2001年,学校竖笛合奏团在南京市教育局举办的竖笛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这是这所学校建校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荣誉!

此外,我们还有合唱团、口琴合奏团。2010年,我辅导的中学生合唱团在南京市中学生合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12年辅导的竖笛合奏团在南京市竖笛合奏比赛中获得三等奖,2013年和2015年辅导的中学生合唱团在南京市六合区中学生合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16年辅导的口琴合奏团在南京市六合区首届小器乐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几乎每年在合唱或器乐方面的比赛中都有获奖,每次都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虽然我是一名乡村教师,但我始终不敢忘记学习。从一名大专生,一步一个台阶,直至读完了博士课程,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博士学位两张证书。这是我最为看重的两张证书,它的背后有太多的故事和艰辛的回忆。

在教学和学术方面,我小有成就,曾出版专着一部,主编专着一部,参与编写过江苏省音乐教师教学用书,参与过江苏省职初音乐教师教育技能用书编写,发表文章30余篇;考虑到传、帮、带的责任,我曾开设公开课或讲座几十次,因为,还有许多年轻的教师需要有人扶一扶、帮一下,这其实也是一种支教行为。

工作之余,我积极培养指导年轻教师,先后培养了4名区音乐学科带头人,多名区音乐优秀青年教师,还积极帮扶了众多的职初音乐教师。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众多同仁的帮助下,我不断的自我加压、奋发努力,我的音乐教学业绩在六合区、南京市直至江苏省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力,在学生、家长、社会等各个层面都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口碑。江苏省教研室的音乐教研员戴海云老师,对我这个村级学校的音乐教师也刮目相看,多次邀请我参加省教研室的音乐教研活动。2017年9月,江苏省教学研究室组织了苏少版《音乐》教科书“歌唱教学”专题培训会,在“课例研讨与评析”环节,戴老师特意邀请我发言,对培训活动进行点评。由于自己在音乐教学与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曾经于2014年被邀请到台湾省台南大学参加“第四节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并做主旨演讲,2015年,被聘为教育部“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项目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团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为江苏省音乐骨干教师授课。2016年12月2日,《现代家庭报》专版对我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如农业,需要播种、施肥、除草、最后才是收获;教育具有“延时性价值”,应当有利于理想个体的发展。对受教育者来说,教育应当是“潜能的引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肖川.教育的意蕴[M].北京:中国教育报[N].1999-04-3.]从师生的角度来说,教育应当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作为一名江苏省特级教师,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凝练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思想。“支教在身边”就是我不断思考形成的思想观念,“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就是我工作26年来总结出的音乐教学理念。

“支教在身边”,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其直白语言的背后有着沉重的压力。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对于乡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来说,“支教在身边”,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希望!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