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孔子研究.学术版 作者: 董平 已有0人评论 2016/5/4 8:12:08 加入收藏
本文论述孔子的“一贯之道”,具体展开了二重维度:一是孔子对尧舜三代以来历史文明核心价值理念之传承的一贯性,二是孔子在其思想的完整结构之中对这一价值理念之贯彻的一贯性。此二重维度上的“一贯之道”,作者认为实即是《论语》的“允执其中”。“中”即“皇极”,即天道,即性,即“仁”,是为“中体”。“忠”以“正心”为义,“恕”以“如心”为义。“忠”借内省过程使本在之“中体”得以自觉建立,是为内在精神活动意义上的“允执其中”;“恕”借经验活动使“中体”得以展布流行,是为外向行为实践意义上的“允执其中”。以“仁”为中体,以“忠”、“恕”为中体得以内在建立与实践展开的二重维度,孔子不仅继承了三代以来的“一贯之道”,而且切实地重建了个体的心身秩序。“仁”的哲学,即是“中”的哲学。
孔子讲学图
一、作为“问题”的“一贯之道”
关于孔子的“一贯之道”,某种意义上算是儒学中的一大“公案”。《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论语》以“忠恕”连言的仅见之例,但其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吾道一以贯之”,某种意义上是孔子对其毕生思想的总结,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则是曾子把“忠恕”领悟为“贯”孔子之道之“一”,或径直以“忠恕”为孔子“一贯之道”。但由于“忠恕而已”是曾子所说,非孔子亲说,则“忠恕”是否能够成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后代学者中便大有争议。如宋代叶适即对此甚为质疑:
余尝疑孔子既以“一贯”语曾子,(曾子)直唯而止,无所问质,若素知之者。以其告孟敬子者考之,乃有粗细之异、贵贱之别,未知于一贯之指果合否?曾子又自转为忠恕,忠以尽己,恕以尽人,虽曰内外合一,而自古圣人经纬天地之妙用,固不止于是。疑此语未经孔子是正,恐亦不可便以为准也。子贡虽分截文章、性命,自绝于其大者而不敢近,孔子丁宁告之,使决知此道虽未尝离学,而不在于学。其所以识之者,一以贯之而已。是曾子之易听,反不若子贡之难晓。至于近世之学但夸大曾子一贯之说,而子贡所闻者,殆置而不言。此又余所不能测也。①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